近几十年,中国有这么多的精英流失到了美国,为什么中美之间的差距还在不断缩小呢?
之前网上都在说清华北大毕业生都不爱国都去了美国,越是精英越不爱国,中国根本留不住人才。
就说清华北大吧,早年间,这俩学校的人才流失率真是扎心啊。2013年,北大本科生留京率还能到71.79%,到2019年,直接跌到16.07%,清华也差不多,只剩18.20%。人都去哪儿了?很大一部分都跑海外去了,尤其是美国。美国硅谷知道吧,全球科技圈的“圣地”,里面每三个工程师里就有一个是华人。
其实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精英,不要觉得考一个好大学发几篇论文就是精英了,稍微了解一点中国大学的人都知道,哪怕是清华北大老师们的大部分时间也都是在搞科研、发成果,我们的大学不大注重教学的,大学里教的东西很多时候实在未来用不上的。名校毕业只能说明你高中的时候学得好、学习能力强,中国的中坚力量培养其实都是从二三十岁才开始的。
你以为重要的是萝卜,其实萝卜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个坑。当然,我们不能说,谁拿到这个位置都一定出成绩,但是,在一个国家科技振兴的关键阶段,出现在这个位置上的人,成名成家,乃至成为行业的领导者,是一件大概率的事。
这也是我一直跟升值计的家人们强调的概念,重要的不是你有多聪明,你有多能干,你有多有钱,重要的就是一件事,进去。凡事一定要先进去,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你不进去,都无从谈起。
刘邦当年打天下的时候,起家的团队里有屠夫,有保安,有开出租车的,但按现在的标准来看,没有一个是精英,结果几年的仗打完之后,当年这些小角色全部都进化成了历史上最顶尖的谋士和将军。是因为刘邦运气特别好 正好遇到的都是天才吗?
不是的,其实你上你也行,你要是进入了刘邦的团队你得到了历练的机会,你也能青史留名,人都是在这样的事情里面磨炼出来的。今天让你管理1万人,你会抓瞎,但是如果从明天开始从10个人开始让你带,带100人带1000人,十年之后你一样可以干的有模有样,世界上根本就不缺聪明人,真正稀缺的其实是这样培养人的机会。
那么,去了美国的那些人有多少能有这样的机会呢?
美国人自己出的数据,移民过去的高学历人才超过1/4根本找不到工作,混的好的也就是在大公司上个班,根本接触不到决策层,美国人把中国天赋最好的人当做螺丝钉在用。曾经钱学森在美国能造导弹,吴健雄在美国能够参与到核弹项目,70 年代的时候,美国甚至五角大楼的双击系统的负责人都是一个中国人,名叫林桦,他搞出来的,民兵三洲际导弹美国一直用到了今天。
那个时候的美国是敢给中国人机会的,敢用中国人的,可是现在美国人还敢这样信任外国人吗?
反观中国,这几十年里,把很多起点很低的人磨炼成了栋梁,大家肯定都知道一些老板学历也不高,技术也懂一点,财务也懂一点,管理也懂一点,从小作坊开始公司就一步步做大,最后从管理到产品再到资本运作,水平不比那些专家学者要差。这些人才是中国的中坚力量,是典型的产业人才,这些人要是去了美国刷盘子刷不过那些墨西哥人,但是留到了中国就有了跃过龙门的机会。
很多人看“精英流失”时,习惯用线性思维:认为少了一个顶尖科学家就是巨大损失,少了一个富豪移民就是资产外流。这种想法,恰恰低估了中国人才储备的量级。
真正定义中国产业高度的领军者,如雷军、王传福,有几人会将身家彻底搬往国外?你或许看到了几个“发财者”或“理论研究者”出国,但更该看到:中国每年毕业的理工科大学生就有数百万人,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许多国家的总人口。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中国拥有全球最庞大的“工程师红利”——在任何一个领域,只要市场有需求,我们能在极短时间内组建起一支庞大、勤劳且有执行力的团队。
总之,在中国庞大的人才基础上,这种“岗位韧性”尤为显著:即便一位顶尖科学家离开,他能带走的只有个人学识,却带不走实验室、设备、团队、课题与经费。系统会迅速找到另一位学术带头人,即便新人短期内或许不及前者,但实验室这个“平台”会推着他持续前进,确保科研进程不中断。所谓“精英流失”的焦虑,往往忽略了国家发展的“系统力量”远大于个体力量。
一个国家的强大,从不取决于能否“留住所有精英”,而取决于它是否是一片能持续产生希望与机遇的热土。即便有个别精英外流,只要这片土地仍能孕育海量岗位、汇聚庞大人才、提供全球最优的创业环境,就永远能培养出更年轻、更强的建设者。
中美差距的缩小,本质是中国用数十年时间,搭建了“岗位创造—人才培养—产业迭代”的正向循环,让机遇不再依赖“海外成熟体系”,而是根植于本土土壤。这,才是中国发展最坚实的底气。
大家说未来还会不会有更多的人才留在海外呢,我们不知道,那是他们个人的选择,但是我们知道的是,这个国家一定还会源源不断地培养出更多有能力、有信仰的建设者来把它建设的更好。
上一篇:雷军提拔一名女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