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都知道我就在青岛。但我对青岛航空,却很陌生。
这么多年里,我只坐过一次——我专门查了一下,那是2016年,我飞合肥去见老郑,那天坐的就是青岛航空。航班早上6点40就起飞,是我坐过最早的一班国内航班。天刚亮,登机口外一片寂静。飞机上人不算多,窗外的流亭机场灯光昏黄,映射着我打着哈欠的眼睛。
此后,我就再也没坐过青岛航空。这些年写过无数家航空公司,也是第二次向它提笔。
前段时间看到两条新闻:一是10月13日,青岛市委书记曾赞荣、市长任刚会见方大集团董事局主席方威一行,谈到了康养和民航合作;
二是青岛航空在今年3月,为明年四架飞机做预付款和整机租赁融资,金额超过20亿。
两条消息放在一起,难免让人浮想联翩。我也好奇去问了一些人,但很多事我们都只能看到表面。真正的努力、压力和取舍,也许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只是我隐约能感到,青岛航空正站在一个命运的临界点上。
十二年了,从成立到现在,几乎没有哪一年是特别顺的。亏损、股权更迭、市场萎缩、发动机危机、融资沉重……每一个单拎出来,都不是一家地方航司能轻松承受的。
但在如今的时代里,这绝不只是青岛航空的故事——它只是先一步被推上风口浪尖。
其实这几年,不少航司都在“增长”两个字上吃过苦。飞机越多,债也越多;航线越多,风险也越多。
而青岛航空现在面对的,也许不是“飞得多不多”,而是“能不能先稳住”。
普惠发动机的问题让机队不能全数可用,这时候再接新飞机,未必是“增长”,可能反而是“负担”。
现金流是生命线。能延后一架飞机的交付节奏,就多一口喘息的机会;能和租赁方谈下一笔停场期的租金豁免,就能多留下一笔救命钱。在这场全球性的普惠发动机事件里,谈判反而是最好的时间窗口——别忘了不是只有青岛航空一个人在面对,是全世界都在排队。
如果能把危机转化为筹码,换补贴、换备件、换维护优先权,那就是硬生生挤出来的其中一条生路。有时候,“稳”比“赢”更重要。飞机是资产,但更是包袱。青岛航空要做的,也许不是拼命飞,而是想办法“活着”。
只是单看这一件事,我并不知道青岛航空有没有去争取?争取的力度又如何?有没有孤注一掷?有没有拿出那种视死如归的气势?
这已经不是单纯的经营问题,这时候的每一个动作都是生死问题。
到了这个阶段,每一次谈判、每一个决定、每一笔延迟的付款,都是在为公司续命。
这世界不会因为你小就怜悯你,竞争对手更不会因为你年轻就放你一马。你得去谈、去要、去争、去抢,哪怕只是多一个豁免、少一笔支出,都是活下去的希望。
普惠发动机的危机,不过是其中一个点。更重要的,是整个公司上上下下,能不能拿出那种破釜沉舟、让公司活下去的勇气。
在青岛航空的版图里,最棘手的是地理。高铁不是敌人,但得学会绕着打。青岛航空或许该想的是怎么把飞机飞到更值钱的地方——日韩、小众城市、边远地区。
那些航线客流小,却能塑造品牌心智。清州、静冈、高松、熊本,这些名字听起来冷门,但对中产人群、度假市场却有天然吸引力。
同样一张票,你可以卖成行程,也可以卖成故事。
“海风广播”“机上鲜啤”“青岛大虾”——这些不是噱头,是让旅客记住你的方式。青岛航空最该拥有的,是一种“青岛感”:海的味道,风的温度,城市的骄傲。
香港航空是我接触到的最具有本土气质的一家航空公司。青岛航空也完全应该拥有这个气质。你不要去比谁的票价便宜,你要让旅客上了飞机,就能感受到——这航班,它只能是青岛航空的,它只能是青岛的。
当然,品牌建设最终都要回到人身上。过去几年,青岛航空经历了不少波动。一线员工最能感受到不确定——奖金、排班、考核、沟通。可民航是个讲默契的行业,人心不能散。
所以,也许最该重建的,是信任。
清晰的考核、合理的激励,让老员工和新骨干一起重建文化粘性。服务的一致性,来自信任感。当员工感受到被尊重、被善待,她们才会用笑容去让旅客相信这家公司。
还有一点特别关键:别怕暴露问题。定期公布运营状态、恢复计划、困难与进展,让外界看到努力,让zén青岛这座城市看到你们的努力。媒体和公众从来不是敌人,怕的是沉默。航司越沉默,误解越多。坦诚,永远是最好的公关。
青岛航空不是青岛的租户,而是青岛的名片。这座城市有海、有风、有温度,航司也应该成为讲述它的载体。
联动文旅、商务、会展等资源,让青航成为“青岛的空中会客厅”。让每一架青岛航的飞机都能讲述青岛,要让旅客感受到:这不仅是一个航班,这是一座城市的邀请。
别忘了,“青岛”这两个字才是青岛航空最大的“股东”。
而这一切的前提,是活下去。
事实上,在整个民航下行周期中,所有中小航司都在面对这个现状。资源、流量、资金,都在向头部聚集。留给地方航司的空间越来越小。对我个人而言,我一方面钦佩几大航司集团宏大的叙事——那是国家的战略、是时代的使命;可另一方面,我也不忍看到中小航司在寒风中苦苦支撑。
但在这个周期中,不会有救世主。
很多航司都在等那个“救世主”——等股东增资,等市场回暖,等发动机修好,等机票价格回到疫情前。
可真相冷血又简单——能救你的,只能是你自己。
距离2016年已经过去了9年,写到这我也想问问我自己:为什么过去九年里,我都没有再乘坐过一次青岛航空?但我想,这个问题不应该由我如今的旅客身份来回答。
虽然我已经记不清那个清晨的流亭机场。或许太阳刚从远处升起,或许金色的光正闪烁在机翼,可跑道尽头的风永远在呼啸,城市永远在海的那边苏醒,又有什么故事是来不及书写的呢?
我相信,青岛航空的故事还远远没有结束。
我期待它能带着海风的倔强、崂山的沉稳、八大关的厚重,带着35度夏天傍晚第一口冰镇二厂青啤的凛冽、带着老四方旧厂房的回响、带着红岛吐了两天沙子的蛤蜊、挥舞着梭子蟹的钳,勇敢地飞向无比辽阔的明天。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停机坪 (ID:tingjiping789),作者:停机坪大表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