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餐饮行业依然面临综合成本高企、竞争内卷、连锁扩张难等挑战,如何破局?每个人可能有不一样的答案。
但绝大部分餐饮从业者已形成了一个共识:使用智能设备,提升经营效率。近几年,随着AI技术渗透与智能设备迭代,后厨智能化已从“可选项”变为“必答题”。智能烹饪设备不仅能降低30%-40%人工成本,更能通过精准控温、量化调味解决“千店千味”问题,成为连锁品牌规模化扩张的关键支撑。
近日,红动食刻邀请红餐智库特聘专家、精益企业中国资深顾问陈勇(老布),拓邦厨纪品牌负责人苏清丽,共同探讨智能设备在餐饮经营中的重要作用,为连锁餐饮提质增效带来新思路。
本期嘉宾介绍樊宁
红餐网联合创始人、副总裁
北京大学文学学士和经济学双学士,澳门大学工商管理硕士。近年来专注于餐饮产业研究及品牌营销服务,连续多年参与《中国餐饮发展报告》的编审工作。
陈勇(老布)
精益企业中国资深顾问
红餐智库特聘专家,《精益餐饮》《精益连锁》作者,前星巴克营运总监、星巴克大学总监,前百胜餐饮中国高级训练经理,前Peet‘s咖啡(中国)首席运营官。
苏清丽
拓邦厨纪品牌负责人
拥有多年智能商厨与餐饮行业市场营销及产品推广经验,聚焦智能炒菜机器人等智能烹饪设备在餐饮场景中的应用,擅长基于用户洞察制定市场策略,在智能厨电产品的商业化推广与场景营销方面具备丰富实战经验。
01、从“单点自动化”到“全流程数字化”
面对“当前餐饮智能设备已覆盖哪些环节?不同业态应用有何差异?”的问题,苏清丽结合市场经验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她表示,当前餐饮智能设备已形成比较完整的生态,后厨端以智能炒菜机器人为核心,搭配自动炸炉、煮面机等,已经实现了控温、精准投料、标准化烹饪;前厅端靠送餐、迎宾机器人提升服务效率;运营端通过AI巡店系统、餐饮SaaS软件与物料订货系统联动,实现精益管理。对连锁餐饮而言,设备已不只是“自动化工具”,如拓邦厨纪智能炒菜机器人可与ERP、进销存、点单系统打通,形成“烹饪—运营—营收”的数据闭环,为总部调整菜品、优化供应链提供支撑。
老布提出,早年间肯德基控温炸锅、星巴克数字化烤箱还停留在“单点操作”,如今智能设备已进入“物联网+数据驱动”阶段,连冷藏设备都能实时监控温度、预警库存,覆盖加工、储存、管理全维度,部分品牌还能远程查看全国门店设备运行状态。
针对中小连锁资源有限的问题,老布指出,智能设备渗透需结合业态与规模:快餐、团餐对高效出餐需求迫切,适配性强;正餐更关注“标准化”与“锅气”平衡,对设备要求更高。中小连锁建议从“轻量化场景”切入,如先引入炒饭机器人小规模测试投入产出比,不宜草率投入后厨全面改造。
苏清丽进一步补充,智能炒菜机器人需“自上而下推动”——需先由厨师梳理标准化流程,将“火候、投料时机”等经验转化为数字化参数。“目前,头部连锁客户占比更高,因其有成熟中央厨房与供应链,能实现输入输出双标准化;中小连锁需先夯实基础流程,再逐步引入设备。”
02
智能设备的核心价值:
降本、提效与品控的“三重突破”
针对“人力成本占比高、厨师流失率高”的痛点,樊宁认为,餐饮品牌要将更多精力放在“降本增效”层面。
苏清丽以拓邦厨纪案例进行拆解。她解释,人力成本上,1名普通操作员可管理2-4台智能炒菜机器人,帮助门店节省约30%的后厨人力成本;总部标准化菜谱可云端一键下发,新品培训周期从3个月缩至3-7天,同时避免厨师流动导致口味波动;连锁品牌拓店时,无需提前3个月储备厨师,门店装修后即可安装设备,人力压力显著降低。
老布从精益管理角度强调“稳定性”价值,他认为,餐饮“效率”不仅是“快”,更在于“稳”。
如其所说,传统后厨厨师在高峰期易因疲劳失误,导致菜品投诉率高,而智能设备能精准复刻标准化流程,解决“千店千味”的痛点。这与星巴克、Peet's咖啡依赖标准化设备实现规模化的逻辑相通,只是中餐设备需适配更复杂工艺。
“早年餐饮行业对电磁灶接受度低,认为无烟火味,但落地后发现其同样能出锅气,如今已成为商场门店标配。消费者认知会随技术成熟改变,核心仍是‘口味是否达标’。”老布说道。
03、消费者排斥的不是“机器”,而是“难吃”和“不透明”
针对樊宁提出的“消费者如何看待智能设备烹饪”,苏清丽和老布各自发表了看法。
苏清丽结合调研数据指出,年轻消费者对“智能设备烹饪”的接受度更高,Z世代(18-35岁)消费者的接受度超70%,他们更关注“好吃、卫生、高效”,甚至乐于拍摄智能设备烹饪的短视频发到社交平台;45岁以上客群初期接受度约40%,他们更看重“手工烟火气”。部分餐饮品牌发挥智能设备烹饪的标准化优势,将“每道菜卡路里、营养成分”标注在菜单上,反而更加吸引注重健康的中年消费者,成为营销切入点。
老布提出“工序拆分”策略,即智能设备与人工可协同互补。智能设备负责重复性环节(控火候、精准投料),人工则聚焦“有温度”的创意环节(装盘点缀、口味微调),传递“匠心感”。这类似日本米其林主厨用标准化温度把控风味,却坚持手工摆盘,是“机器效率”与“人文温度”的最优结合。
针对“如何引导消费者认知”,苏清丽建议“可视化+价值传递”双管齐下。通过明档厨房展示设备烹饪过程消除顾虑,突出新鲜食材、健康食谱的独特价值,如拓邦厨纪设备比人工炒菜可以少用20%油脂,更能打动养生人群。
老布补充,消费者排斥的不是“机器”,而是“难吃”和“不透明”。只要设备保证口味稳定,再通过场景设计传递“新鲜、卫生”的认知,接受度自然提升。如部分品牌用智能设备做咖啡,展示研磨、萃取过程,反而强化“专业”认知。
04、从“工具”到“生态”的协同,智能设备“解放人”而非“替代人”
樊宁指出,智能设备与精益管理协同非常重要,但前提是要理解两者的核心逻辑,要避免技术浪费。
老布直言,智能设备价值发挥需以“精益逻辑”为基础:精益管理核心是“以客户需求为中心,消除浪费”,设备要解决“人力、食材、效率浪费”,但前提是品牌明确“引入目的”——降本、提效还是拓店?
他举例,某连锁餐饮品牌一次性引入多台智能设备,却因供应链跟不上,设备每天闲置4小时以上,反而增加成本,这是“技术超前于需求”的浪费。
他建议,正确逻辑应该是先打磨单店盈利模型,明确“浪费或不可控环节”(如厨师依赖度高、食材损耗大),再判断是否可通过设备解决,最后优化供应链、培训体系,让设备融入流程。如某团餐品牌先通过中央厨房实现切配标准化,再引入智能炒菜机器人,设备利用率超90%。
苏清丽补充,智能设备“解放人”而非“替代人”,与精益管理“让人做更有价值的事”逻辑契合。
过去资深厨师困于重复颠勺,引入设备后,厨师可转型“菜品研发师”,调试菜谱参数;普通操作员变“设备管理者”,监控出品。通过引入智能设备,提升人效的同时,还能降低厨师的流失率。
谈及数据价值,苏清丽解释,设备记录的出餐效率、销量、损耗、能耗等数据,是连锁管理的“精准抓手”:通过区域门店的销量数据来调整食材采购,减少库存浪费;通过能耗异常监控食材预处理情况(如食材过湿导致加热耗时增加)。未来甚至能实现“AI自动优化菜谱”,根据区域口味反馈微调调料配比。
老布补充,过去督导巡店靠“肉眼与经验”,如“出餐慢可能是厨师熟练度不够”;现在通过设备数据,能精准定位问题(参数设置不当或预处理不及时),督导工作从“经验指导”变为“数据优化”,效率与精准度大幅提升。
05、“机器做重复工作,人做创意工作”会成为餐饮行业常态智能烹饪设备下一个技术突破点在哪?未来又会如何影响行业格局?
苏清丽结合自身企业的研发规划介绍,未来技术迭代聚焦两大方向:一是“锅气与口感精细化还原”,通过AI视觉识别实时监测食材状态,动态调整火力与搅拌频率;
二是“多设备协同与生态化”,如智能炒菜机器人与自动投料机、洗锅机联动,形成“无人化烹饪单元”。同时,设备规模化应用会降低供应链成本,随着专用泵、耐高温传感器等供应商增多,设备价格将会更加亲民,中小连锁可“轻量化投入”享受红利。
老布从行业格局分析,智能设备不会加剧“马太效应”,反而为中小连锁品牌提供“弯道超车”机会。
他表示,过去中小品牌因缺优秀厨师和标准化体系,难与头部品牌竞争;现在通过智能设备能以低成本实现标准化出品,再凭区域口味、灵活定价抢占市场。
樊宁总结,智能设备已不是连锁餐饮品牌的“选择题”,而是“必答题”,是不容回避的趋势问题。中小餐饮连锁品牌“小步试错、配套优化”,头部品牌“系统整合、数据驱动”。未来“机器做重复工作,人做创意工作”会成为餐饮行业常态,这既是效率革命,也是餐饮价值升级。让消费者吃到更稳定健康的菜品,让餐饮人有更多精力创造价值。
本次直播对餐饮品牌在智能设备的应用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以期为餐饮品牌规模化扩张,品牌突围和创新发展,带来参考借鉴意义。
连锁餐饮名企——拓邦厨纪
厨纪·智能炒菜机器人是深圳拓邦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商厨领域的机器人业务品牌。依托公司强大的技术能力和综合实力,经过上千个日夜的产品研发、数百次的实验论证、多次推倒重来的产品选代、数千万的资金投入,厨纪已形成了集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核心团队,致力于通过科技创新赋能新餐饮,助力中餐的数智化转型和低碳化发展。
上一篇:如果文言文退出中国教育体系,你是支持还是反对?为什么?
下一篇:大模型中毒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