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衢州古城,
每一扇“窗”都是时光裁出的画框。
古城的“窗”,
从不囿于玻璃与窗框——
它可以是砖石拱就的洞,
是雕花木格间漏下的光,
是白墙悄然圈出一枚月亮......
就让我们透过这一扇扇“窗”,
走进衢州古城,
看见历史的深邃,
也遇见生活的鲜活。
衢州作为“东南阙里、南孔圣地”,古城的每一扇“窗”,都是触摸千年文脉的入口。它们静默矗立,将儒家文化的基因与古建的沧桑,化作可感可见的风景。
儒学之窗:匾额照初心,哲思落青石
孔氏南宗家庙内,“生民未有”匾额高悬于檐下,蓝底金字在光影中熠熠生辉。这四字不仅是对孔子的至高尊崇,更藏着衢州人对文化传承的坚守——自南宋孔氏南渡,儒家文脉便在此落地生根,历经数百年而不辍。
红灯笼悬在门框上,石板路通向《礼运大同篇》,门庭的庄重与绿植的生机缠绵。阳光穿过廊檐,把历史的厚重与当下的诗意,揉成眼前的静谧。
在府山公园内,刻着《论语》的镂空窗格,更似一条通往先贤智慧的隧道:阳光穿过“仁者爱人”的字缝,洒在路上,行人踏过的每一步,都像踩着千年文脉的韵脚。在这里,“窗”框住的不是风景,而是一座城的文化根脉。
古韵之窗:砖石诉岁月,风语传古今
透过圆形石洞,天王塔的身影被恰好框入——古建砖瓦如鳞,塔尖直抵蓝天,檐角的铃铛轻响,似在诉说“千年前的风,仍在这檐下徘徊”。
水亭门城墙的“窗洞”更显厚重:风自城门洞穿行而过,裹挟着数百年的烟云旧事,仿佛低语着往昔的兴衰;青石板路蜿蜒伸入深巷,砖缝里的斑驳纹理,是时光摩挲的痕迹。
北门街的钟楼静立,拱门如时光之窗:透过这历经风雨的“窗”,目光穿越历史的纵深,豁然映入眼帘的是——“我爱衢州”几个温润大字。一瞬之间,厚重沧桑与时代温情悄然相融,将深情写在墙垣之上,向过往行人轻轻诉说。
古城的“窗”从不只映古建,更装着市井的烟火气。在这里,一扇窗可能框住一家小店的甜香,可能定格路人的笑意,将平凡日子过成诗的智慧,尽显其中。
小店之窗:老宅藏新潮,烟火伴甜香
透过窗望去,水亭门的青砖黛瓦间,邵永丰的木窗宛如一幅时光的画框,将百年老店的烟火气息与时代新潮悄然定格。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舌尖上的传统滋味,更是一种深植于城市肌理的文化记忆。
漫步北门街历史文化街区,木窗不再是旧时的沉寂模样,有的嵌着透亮玻璃映出沿街新业态。那窗棂间流转的光影、檐角下摇曳的灯笼,让路过的人在光影交错间,读懂这条老街在时光里的成长与蜕变。
街巷之窗:日常即风景,平凡亦动人
被“窗”框住的进士巷,飘散着衢州烤饼、三头一掌的香气。曾经承载学子梦想的青石路,如今成了烟火缭绕的美食小巷,在烟火缭绕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县学街则悄然焕新,“惊喜盒子”等新业态缤纷亮相,潮流小店吸引游人如织。衢州古城的韵味,跃动在每一条热气腾腾的街巷里,流转于传统风雅与年轻活力交织的市井烟火中。
衢州古城的“窗”,更藏着打破时空的浪漫——古建与新厦对话,传统与潮流碰撞,让千年古城始终保持着年轻的心跳。
潮流之窗:晚风伴歌声,街巷成舞台
“南孔爷爷的书房”二楼的“阳台show”,是古城最具活力的窗:古建筑的飞檐下,繁花绿叶簇拥,音乐与晚风交织。沉浸式的潮流气息,让古建与浪漫在此共生。
水亭门的木窗里忽然传来婉转的戏曲唱腔,老艺人手持折扇,水袖一扬便唱出千年的故事。在这里,古建筑不再是沉默的旁观者,而是生活的舞台、文化的容器。
有礼之窗:童言问古礼,有礼入日常
孔庙门洞间,孩子脸上洋溢着明亮的快乐。没有刻意诵读,却自有儒风浸润——南孔文化的气息不在高阁,而在孩子不经意的驻足、清澈的目光与欢笑中的温良有礼里。
从镂空窗望出去,保洁阿姨提桶缓行,阳光穿过树隙在她肩头轻跃,将这寻常一幕点染得静谧如画。正是她们日复一日的守护,才让青石巷清亮如初,让每个人都能遇见一个整洁、温暖的衢州古城。
衢州古城的“窗”,
是时光的画框,也是故事的入口。
下一扇被推开的“窗”,
又会框住怎样的画呢?
或许是某棵老树的新枝,
又或许,是你我恰好路过时,
被“窗”悄悄收进画里的瞬间。
来源:衢州古城文化旅游区
编辑:王好
一审:陈琼
二审:黄晓娟
三审:陈智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