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特朗普上台以来,美国政府发起了一连串针对私营企业的股权收购。
其中,8月斥资89亿美元买下“没落贵族”英特尔的9.9%的股份更在全球范围引起轰动。
尽管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和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哈塞特,一再强调这些收购行为仅是建立美国主权基金的开始。但从标的公司看,美国在半导体、稀土、钢铁等关键制造领域的5次出手,不仅仅是产业政策的调整,更是基于地缘政治的战略回应。简言之,美国政府正利用手上的“国资”工具,解决他们的“卡脖子”问题。
那么美国国资到底投资了哪几家公司?投资主体是谁,钱又从何来?这背后,或许正是美国推动制造业回归,试图重新掌握供应链“生杀大权”的关键起点。
一、连续出手5次,特朗普政府收购了哪些企业?
自1月正式上任以来,特朗普政府在产业政策上前所未有地采取了“国资入股”的路径——政府不再仅通过研发补贴或税收减免扶持企业,而是直接持股或嵌入控制权,以“国家安全”“制造业回流”“关键资源主权”为名,对半导体、稀土、钢铁、锂矿等领域展开投资与干预。
这些动作标志着美国从以往的“产业扶持”逐步过渡到一种“国家资本投资”模式。
第一笔交易发生在今年6月。
美国政府以获取美国钢铁的“黄金股权”为条件批准了日本新日铁(Nippon Steel)141亿美元收购美国钢铁(US Steel)的交易。
新日铁早在2023年底就试图收购美国钢铁,但交易被拜登政府以保护国家安全与供应链自主性为由否决。而特朗普政府本次没花一分钱,仅是通过批准这笔交易就获得了对美国钢铁的实质控制权。
交易中美国政府获得的“黄金股”让其拥有对关闭工厂、总部迁移、重大合并等事项的表决权。9月底,美国钢铁曾计划关闭其伊利诺伊州一处铁厂并让800多名工人带薪休假,但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的一通电话直接否决了这个决定。
第二笔交易是7月,特朗普政府以保护国家安全资源为由向美国本土目前唯一一家有能力实现稀土开采和加工的企业,MP材料(MP Materials),以购买优先股的形式投资4亿美元,获得公司15%的股权,并成为最大股东。
作为交易的一部分,美国战略资本办公室(Office of Strategic Capital)向MP 材料额外提供了一笔1.5亿美元的贷款支持公司提升其稀土加工能力。
MP材料公司拥有加利福尼亚州与内华达州边境的帕斯山稀土矿,虽然具备一定的加工能力,但受限于产能,长期以来公司都将开采的稀土矿石出口到中国进行加工和精炼,并在完成后回购成品。
尽管在4月,公司宣布停止向中国发运精矿并推进自有分离与金属化,但从2025年上半年的财报中显示,中国企业盛和资源仍然是MP材料的主要客户之一。最终这笔投资能否建立美国本土对稀土的开采和加工能力,恐怕距离还非常遥远。
紧接着8月,特朗普政府宣布以股权投资形式为芯片巨头英特尔注资89亿美元,换取9.9%的股权。
英特尔曾是芯片行业当之无愧的王者,但近十几年由于战略方向不清晰和一系列决策失误,不但没有抓住GPU的崛起,还丢了CPU设计的基本盘。大举押注的晶圆代工业务除了自家设计部门外至今没有其他大客户,亏损逐年扩大。
此番收购表明美国决心要大力扶持曾经的巨头,让美国芯片尽可能在本土完成生产,从而减少对亚太地区过度依赖的现状。
到了10月,特朗普政府又出手了两次。
一是宣布收购加拿大锂矿开发公司美洲锂业(Lithium Americas)5%的股权,另外获取美洲锂业和通用汽车在萨克帕斯(Thacker Pass)锂粘土矿合资项目5%的股权。美洲锂业所拥有的萨克帕斯锂矿是目前北美洲已知最大锂储量矿区。但由于过去几年锂价持续暴跌和美国生产成本飙升等原因,美洲锂业始终无法大规模在这片锂矿投入生产。
几天后,美国政府又出资3560万美元收购了另一家加拿大矿业公司Trilogy Metals 10%的股权及未来7.5%认股权证,本次注入资金将被用于Trilogy Metals即将在阿拉斯加开始的采矿项目。
总之今年以来,美国政府已经直接投资了5家企业,直指半导体、稀土、钢铁等关键制造产业。
二、“补贴”变成“投资”,三大联邦机构成为投资主体
当我们看到特朗普政府最近的密集出手,或许不少人第一反应是:主导这些投资的是哪些部门,这些投资的钱是从哪儿来的?
我们先来看看英特尔这笔交易。其出资的是美国商务部,89亿美元的资金则全部来自于拜登时期就获批的4000亿美元的通胀削减法案(IRA)中对芯片科学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近530亿美元的拨款。
也就是说,这部分资金早在2022年就被国会拨款给了商务部,只不过原本是为扶持半导体制造发放的财政补贴,在特朗普政府手中被“资本化”,变成了股权投资。
而用于投资购买美洲锂业股权的资金同样来自通胀削减法案中4000亿美元的拨款。2024年10月,拜登政府批准能源部向美洲锂业提供22.6亿美元的低息贷款,并通过国防部给了美洲锂业近1200万美元的补贴。
特朗普上台后叫停了这笔低息贷款,在框架基础上重组了协议,将部分贷款条件与未来资本收益挂钩,并且要求公司提供5%的股权来换取贷款资格。
对MP材料和Trilogy Metals的投资则均由国防部完成。资金源自于《国防生产法第三章》(Defense Production Act Title III)的专项资金。因预算法要求国会每年都必须向国防部提供法定拨款支持国防开支,所以这次国防部股权投资用到资金也早就在预算之内。
也就是说,商务部、能源部、国防部这三家联邦机关成为了美国政府针对私营企业股权投资的核心投资主体。
而且总体来看,这三条资金链有一个共同点:钱都不是“新钱”。
资金都早已由国会通过立法拨入相关部门的专项账户。而国会筹集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部的税收和借债。考虑到美国政府已经背负财政赤字多年,这一系列股权投资的资金都可以被理解成是通过财政部发行国债所筹集到的。
特朗普政府真正的创新,不在于“多花了多少钱”,而在于换了花钱的方式——把“补贴”变成“投资”,把“财政支出”变成“国家资产”,让政府在企业成长中拥有更直接的收益与话语权。
三、不仅是产业政策调整,更是地缘政治的战略响应
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美国本土企业,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持续将生产转移到成本低廉的海外国家。其结果是本土工业、矿业等传统行业持续多年投资不足,制造业劳动力萎缩,关键矿产冶炼、清洁能源和军工制造等原材料和资源严重依赖他国的出口。
为了扭转这一局面,美国政府其实一直以来也在通过税收减免、研发补贴等政策扶持相关本土企业的成长。比如,上文中提到拜登任期内推出的通胀削减法案就成功从国会拿到4000亿美元预算。
此次特朗普政府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不再无条件给企业出钱,而是要求企业拿出股权或决策权换取政府的资金支持。通过这样的方式,美国政府可在未来干预企业的投资和生产等决策,力求加速制造业回流并将关键资源锁定在美国本土。
如今,在中美竞争不断加剧的背景下,特朗普政府的这批产业投资,核心目的在于切断对中国的结构性依赖,并在下一轮技术与资源竞争中重建“美国制造”的底线。
这些项目从稀土、锂矿、铜镍,到半导体与钢铁,几乎覆盖了国家安全所需的全部战略材料和核心制造环节,反映出一种由防御逻辑主导的产业布局思维。
首先来看稀土,据国际能源署统计,目前中国控制全球91%的分离精炼与金属化产能,也在永磁铁制造上拥有完整的技术、成本与规模优势。美国在这一领域几乎没有替代来源——从军工系统的制导设备,到新能源汽车与风电机组,都高度依赖中国的供应。
本次投资MP材料,美国志在建立从矿到磁的完整产业链。目前该公司位于得克萨斯州的稀土加工厂已经投产,预计永磁铁年产能1000吨。本次注入的4亿美元将帮助MP材料提升其稀土加工能力及新建在美国的第二座工厂,目标在2028年将永磁的年总产量提升至1万吨,从而减少对我们的绝对依附。
在新能源领域,中国在锂精炼、正负极材料和电池组件上几乎形成垄断。美国虽有矿藏,却因缺乏成熟的化学提炼体系导致生产成本高昂。投资美洲锂业的目的,正是将锂盐提炼和碳酸锂生产重新拉回北美,使新能源产业链拥有“从资源到电池”的完整闭环。
本次股权投资,美国政府几乎是在强制美洲锂业加速生产。根据美国能源部的估算,萨克帕斯(Thacker Pass)锂矿项目第一阶段每年最高将生产40000公吨电池级碳酸锂,足以为80万辆电动汽车提供动力。当然何时才能投产仍是一个未知数。
而英特尔的战略意义更为突出。目前,美国在7纳米以下的芯片制造几乎全部需要在中国台湾省和韩国完成。
与此同时,中国正迅速扩张产能,未来几年或成为全球最大的“中低端芯片制造国”。这让美国在两端都存在脆弱性:尖端芯片怕被地缘冲突切断,中端芯片则受中国价格与产能主导。
仔细阅读英特尔交易的条款,我们发现美国政府加入了诸多对资金使用的限制,比如这89亿的投资不得用于回购股票、增加股息等回报股东的行为。这样的限制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英特尔必须把资金主要用于研发投入。
此外,交易中还包含这样一则条款:一旦英特尔对其晶圆代工业务的控制权少于51%,美国政府将再次获得以20美元一股的价格购买英特尔5%股权的权利。在接受采访时,英特尔CFO也明确表示“美国政府不希望英特尔将晶圆代工业务拆分或直接出售”。
这些条款均表明,美国政府已经不愿意承担将所有芯片的生产都放在海外地区的风险,此次出资英特尔就是为了能够在美国本土建立尖端芯片的生产能力。
从“补贴企业”到“入股企业”,特朗普政府的产业政策代表着美国经济战略的又一次结构性转折,这不仅是经济层面的调整,更是一种出于地缘政治的战略响应。
通过直接投资稀土、锂矿、钢铁、芯片等关键行业,美国试图以国家资本的方式重新掌握供应链的“生杀权”,在中美竞争的长期格局中赢得战略缓冲。当然这一目标能否完成还得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不过即便如此,美国国资的投资动向,也需要我们持续高度关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超越 J Curve,作者:宋梓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