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丨苏木 文丨苏木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每天开着国产新能源车上班,周末坐高铁半天跨千里,这些事在咱这儿早成了日常。
可邻居日本的目光,却像面放大镜,有日媒直接说“中国十年走完日本五十年路”,这话一出来,我才惊觉:咱觉得稀松平常的日子,在外面看来竟是场发展风暴。
这背后,可不只是简单的谁快谁慢,而是两个邻国在技术、经济甚至心态上的大碰撞。
从老师到对手的角色转换
以前买汽车首选丰田、本田,都觉得“日本车耐用省油,是工业标杆”。
那时候日本也确实牛,丰田稳稳坐全球车企头把交椅,新干线更是让全世界夸快又稳,可现在再看,日本车企高层怕是睡不着觉了,搅局的是中国电动车。
2023年东京车展,比亚迪第一次正经参展,直接把丰田、本田的风头抢光了。
咱国内车主早见怪不怪:比亚迪在家充电,晚上低谷电价算下来,比加汽油便宜一半还多,续航随便跑600公里,哪还有里程焦虑?现在小区里停的新能源车,十辆有七辆是国产的。
高铁更不用说了,以前咱羡慕日本新干线,现在日本游客坐咱CR450动车组,看着时速400公里的风景往后飞,直咋舌:“比新干线快太多了!”
数据更实在:咱高铁运营里程快5万公里,日本新干线才3300公里,这哪儿是追上,简直是超车了,曾经的老师,现在得回头看学生的尾灯了。
中日看彼此角度完全不同
最有意思的是,咱和日本看中国发展,完全是两种视角。
日本那边,跟拿着显微镜似的,连细节都不放过,2015年《朝日新闻》就追着咱国产航母报道,连电磁弹射技术都扒得门儿清。
现在说起车载电池,日媒也认:宁德时代加比亚迪,占了全球近六成市场,造船业更夸张,全球七成订单都在咱这儿。
他们这股警觉,一半是怕竞争,一半也是不得不承认:中国真的不一样了。
咱这边是日用而不知,国家强大没挂在口号上,全在生活细节里:国产电饭煲能连手机远程控制,早上出门设好,回家就有热饭。
超市里的收纳盒,刚好能塞进冰箱角落,比进口的还好用,连拆快递的小刀,都设计了防划手的小机关。
这些便利太实在,反而让咱对发展快没那么敏感,直到听日本媒体咋呼,才反应过来:哦?原来咱这么牛?
软实力赛场
以前说亚洲文化输出,最先想到的是日本动漫、游戏。
现在不一样了,软实力也有了新赛道,有英国机构预测,今年中国全球软实力指数可能冲到世界第二。
除了一带一路,TikTok功不可没,咱拍的日常视频,在日本年轻人里火得很,直接打破了西方媒体的叙事垄断。
日本大学里,汉语现在是最火的第二外语,比英语还抢手,有参加中日青年论坛的日本学生说:“中国同龄人搞创业、做技术的劲儿,真让人佩服。”
不过也得说实在的,这种好感目前还在年轻人和精英圈里,日本主流社会对咱还有老印象,比如觉得“中国环境差”、“游客素质低”。
这种认知差距,也说明中日互相了解,还得慢慢来。
日子过得好才是真的强
日本对咱的复杂心态,其实能理解,就像以前有人佩服“老大哥”,后来发现“老大哥”被超过了,难免有点纠结。
但对咱来说,不用太在意别人咋看,开新能源车省钱、坐高铁省时间、用国产货方便,这些实实在在的幸福,比十年赶五十年的评价更重要。
现在回头想,所谓的发展风暴,不就是无数普通人日子越过越顺吗?
至于日本怎么调整心态,那是他们的事,咱只要接着把自己的日子过好,把技术搞扎实,比啥都强。
那么大家觉得,下次日本再看咱,又会惊叹哪方面的发展速度呢?
参考资料:
兵器世界观《国外视频展现中国基建,西方网友:中国基建使美国像第三世界国家》
上观新闻《战后日本人的中国观变迁:90年代中期至今,亲近感渐失,威胁感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