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 (ID:eeo-com-cn),作者:张林
10月20日公布的三季度经济统计数据,充分体现出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特征,即与高技术相关的生产和投资持续供需两旺,其中,高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高技术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2%,但在经济新动能加快扩张的过程中,季度GDP增速却出现了边际的下行。
主要原因之一是三季度的消费增长相较二季度有所放缓,但同时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却在提升,前者说明当前“供强于需”依然是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后者说明消费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正在提升。
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是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列为重点工作任务之首,背后的逻辑就在于消费、投资和生产是耦合联动的整体,消费存在短板最终会制约生产的扩张。
观察这些年的经济数据会发现,只要代表终端消费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低于4%,该季度的经济增速就会落到5%以下。季度GDP统计是以生产法为主,这说明消费需求变化同步反映到了销售和生产过程中。
有一种类似于“现代版萨伊定律”的观点认为,储蓄和生产才是经济增长的来源,没有生产就不能消费,并且只有少消费才能增加储蓄和投资,或者说,消费只是经济增长的一个结果。这种观点还认为,如果消费可以促进财富的增长,那世界上就不应该有穷国,只要印钱给居民花钱就可以了。
这一观点的逻辑缺陷在于,经济循环是不可分割的连续过程,生产与消费在一个经济体系中从来不分先来后到,而是互相作用的,消费是生产的结果,但也是生产的目的。例如在计划经济体系下,经济活动围绕生产计划展开,这一极度重视生产和资本积累的体系,最终却导致了“短缺经济”。
消费活动是由千千万万个家庭,根据自己的收入与意愿分散做出的决定,或许有人消费透支,或许有人过于节俭,但这些千千万万的决定不太可能同时系统性地出错。此外,消费活动对价格信号的反应更加及时,比如一件商品供不应求、价格很高,那么无法为此付费的消费需求就被自然消除了。
企业的投资和生产活动却往往会出现集体性偏差,由于对价格信号的反馈存在滞后,在存在超额利润的领域,往往会出现过度投资,从而呈现出凯恩斯理论中所描述的经济周期波动,生产与投资活动在经济周期中也容易陷入负反馈。与此同时,在逆周期调节政策所重点拉动的领域,又往往会出现重复性的生产和投资,2015年开启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2024年开启的“反内卷”,实际上都是对前一个阶段的不合理生产和投资进行纠偏。
所以说,仅仅重视生产并不能理解经济增长的全貌。扩大消费与扩大内需的提法由来已久,但直到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系统性提振消费才成为宏观调控的共识,这是宏观调控思路的重大转向。在这一调整背后,是我国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效率最高、平均成本约束下技术水平最高的生产国,投资和生产的方向需要与消费需求保持正向互动,否则容易出现低价陷阱和大量浪费。
那么,既然消费活动是分散而理性的,又为何要去提振消费呢?促进消费并不是靠“印钱”来解决的,关注消费的实质是关注收入,因为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所以提振消费在很大程度上是要研究哪些因素制约了收入的增长。
再回到今年前三季度的经济统计,虽然权益市场上涨明显,有助于改善居民财产性收入,但在储蓄存款利率下调以及房租下调的背景下,前三季度居民财产净收入同比增长仅为1.7%。居民部门在房价下行的背景下仍处在去杠杆的过程中,资产缩水效应对收入预期的压制依然存在。这就说明,需要在房产资产领域进一步落实支持性的政策。
同时,前三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的名义增速为4.5%,低于人均可支配收入整体增速0.6个百分点,说明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速相对缓慢。而中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消费支出占比较高,在衣食住行方面的支出更加“精打细算”,这也能解释为何三季度食品、衣着以及居住方面的消费支出增速相较二季度边际下行。这就说明,还需要提高社会保障兜底水平,以缓解居民消费支出的后顾之忧。
在经济运行中最亮眼的领域——高技术制造和生产,同样也离不开消费需求扩张的支撑,比如为情绪价值付费意向较高的群体,将来也会是元宇宙、脑机接口的主要消费群体,而新型储能、未来网络、人形机器人等前沿产业,也只有在覆盖广大中低收入群体后,才能真正转化为广泛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