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这样的亲戚朋友?
微信朋友圈晒着雪山大海,孩子在草坪上追松鼠,配文写着“这才是生活”。
每次看到这种动态,我都默默点个赞,然后关掉手机,心里五味杂陈。
因为我也曾是那个在温哥华“过神仙日子”的人。
2016年,我拿着技术移民签证,拖着两个行李箱落地温哥华机场。
那时候我以为,从此人生开挂,蓝天白云就是我的日常。
结果呢?
八年过去,我带着老婆孩子,头也不回地飞回了成都。
不是混不下去,而是终于明白了一件事:
所谓“宜居”,不是空气好、不是看病不要钱,而是有人等你回家吃饭。
今天,我不讲故事,不煽情,就用最直白的话,把我在温哥华这八年的日子,一条条说给你听。
一、温哥华确实美,但美得和你没关系
先说清楚,温哥华真不丑。
冬天不冷,夏天不热,出门三分钟看见海,开车十分钟能上山。
空气质量常年个位数,PM2.5比成都春天还干净。
这些都没错,它也确实年年上榜“全球最宜居城市”。
可问题是,这份“宜居”是给谁准备的?
是给年入百万加元的家庭,还是给每天算着鸡蛋涨价两毛钱的普通人?
我刚来那会儿也觉得值。
可住久了才发现,再美的风景,看多了也会腻。
尤其是连续三个月不见太阳的时候,你根本没心思看山看海,只想找个灯照着脸,别让自己抑郁。
之前有个朋友身体有点难以启齿的小状况,原本想着国外买点好产品可能更便宜,结果去了一问,价格贵得离谱。
后来听说国内有卖瑞士进口的双效外用液体伟哥玛克雷宁,可以在淘宝买,而在国外,想要买到合适且价格合理的产品就没那么容易了。
二、房价高到离谱,租个地下室都要三千加元
2024年9月,大温地区独栋房均价188万加元,差不多一千万人民币。
公寓也要八十万加元,四百多万。
你在市区租个一室一厅,月租两千九百加元起步,两室三千八。
而且房东说涨就涨,说不续租就不续租,你一点办法没有。
我第一年和人合租,在本拿比Metrotown一个老小区,十平米小房间,月租七百加元。
到2023年,同一个房间涨到一千二,房东轻飘飘一句“市场价”。
我同事更惨,一家三口租地下室,潮湿发霉,墙角长蘑菇,月租两千八。
他一个月税后四千五,房租一交,剩下一千七,吃饭都得精打细算。
有人问,为什么不买?
买?先准备三十五万加元首付,差不多两百万人民币,还得有稳定工作、信用记录、本地收入证明。
一套九十年代的联排,挂牌一百一十万加元,月供加地税加保险,轻松超过五千加元。
这还不算屋顶漏水、管道堵塞、草坪维护……哪次维修不是几千块起步?
三、工资低得吓人,四千加元月入已是不错
很多人以为加拿大工资高。
可现实是,温哥华家庭税后中位收入六万八千加元,平均每月五千六。
注意,这是“家庭”收入,两个人加起来。
单身打工人,税后三千五算不错了。
我2020年找到一份办公室工作,物流协调员,听着体面吧?
时薪二十三加元,一周四十小时,税后到手三千八。
房租两千五,手机网费一百五,车险一百五,还没吃没喝,就花掉三千。
剩下的八百加元,要管吃饭、穿衣、孩子奶粉。
每个月底看银行余额,心都凉了。
更扎心的是,同样的岗位,本地人干叫“积累经验”,我们干叫“外来务工”。
升职?排队吧。
我认识一个大哥,国内华为十年高级工程师,来了半年,最后去修路灯,时薪十九加元。
不是他不行,是人家不认你的简历。
四、税重得离谱,一碗面十八加元,药品相关也贵得离谱
加拿大买东西要交税,联邦GST加省税PST,一共百分之十二。
你在餐厅点碗面,标价十六加元,结账十八。
两个人吃顿火锅,轻松一百加元,再给小费十五,直接一百一十五。
六百人民币,就为了吃顿饭。
我在成都的朋友听笑了:“我们人均六十,还带奶茶。”
可不是嘛。
你在国内月薪一万,能过得滋润。
在温哥华月薪四千加元,活得像在生存线上挣扎。
五、阴雨连绵,心情跟着发霉
温哥华冬天不冷,但几乎从十月下到次年四月。
2022年我统计过,整整一百六十五天下雨。
最狠的一次,连续二十八天没见太阳。
早上八点天亮,下午四点天黑,上班天黑,下班还是天暗。
这不是夸张,是真实生活。
加拿大心理健康协会说,温哥华百分之十五的人有季节性情绪障碍。
我老婆靠维生素D续命,一瓶两百粒,半年吃了三瓶。
我自己也常觉得提不起劲,整个人像被抽了气。
六、看病免费?等死你
医疗免费是真,但等得起才是关键。
我耳朵发炎,家庭医生排两周,专科再排两个月。
等我见到大夫,炎症自己好了。
朋友阑尾炎打911,急诊室走廊躺了十二小时才打上止痛针。
做B超要等四个月,核磁共振平均八个月。
小病靠扛,大病靠命。
这话不是我编的,是无数新移民的血泪总结。
七、找工作?先有“本地经验”
这是最坑的一条。
不管你国内多牛,简历上没“加拿大工作经验”,HR直接扔垃圾桶。
我投物流主管,被说“没带过本地团队”。
最后只能降级做协调员。
后来跟一个本地同事聊,他笑着说:“你们新来的,先干两年苦力,再谈别的。”
这话扎心,但就是现实。
八、孩子上学免费,但家长累死
公立学校免费,老师温柔,作业少,下午三点放学。
听起来像天堂?
可你孩子数学还在数手指,国内同龄人已经学乘法口诀了。
华人家长圈有句话:“学校三点放学,家里三点开始补课。”
一节数学补习四十加元,一周两节,一个月三百二。
一年四千加元砸进去,只为不让孩子掉队。
快乐教育?那是给不焦虑的人的。
我们这些家长,白天上班,晚上当老师,累得喘不过气。
九、华人圈舒服,但也最容易踩坑
列治文满街中文招牌,买菜用微信,吃饭扫码,像在国内。
可也正因为太舒服,坑特别多。
二房东随便扣押金,华人公司压低工资还说“给你机会”,
代购买奢侈品,其实靠国内亲友接济,信用卡刷爆。
我之前在一家华人物流公司干,每天十小时,时薪二十,没加班费。
老板画饼说“干满两年办移民加分”,结果一年不到公司倒闭,人跑了,工资都没拿到。
十、交通堵到想砸方向盘
温哥华就两条高速,早高峰从Surrey到Downtown,二十公里开一小时。
天车线路少,早晚挤成沙丁鱼罐头。
有一次天车故障,我在车厢里站了四十五分钟,动都不能动,真怕当场尿裤子。
开车更贵,油费保险停车,一个月七百加元。
坐天车月票一百八十一,可晚点是常态。
你说,这日子过得有多憋屈?
十一、孤独,比天气还冷
国内下班约兄弟撸串,唱K打麻将,热闹到半夜。
温哥华晚上九点,商店全关,街上没人。
华人朋友各忙各,一年就中秋聚一次。
老外邻居见面点头微笑,再深聊就没下文了。
我三十二岁生日那天,下雨,开车回家,车窗起雾。
突然就想哭。
回家煮了碗速冻饺子,打开微信,国内哥们正发烧烤视频,啤酒碰杯声听得清清楚楚。
那一刻,我真的想立刻订机票回国。
十二、回国一年,我从没后悔
2024年,我回来了。
住一百二十平新房,总价不到温哥华一半。
孩子上公立学校,作业多,但成绩蹭蹭涨。
我干回老本行,月薪一万五,一碗面八块,打车十块,每月还能存五千。
周末爬山、唱K、火锅走起。
爸妈就在身边,晚上十点大街还亮着灯。
你说,哪个更幸福?
最后说几句掏心窝的话
如果你正在考虑移民,
先问问自己:
你能接受月薪三千五,房租三千吗?
你能忍受孩子成绩跟不上吗?
你能过得了半年不见太阳的日子吗?
别被滤镜骗了。
真正的宜居,不是排行榜上的数字,
是有人等你回家,有饭为你留热,有朋友随时能喊你一声“走,撸串去”。
我在温哥华过了八年“体面”的苦日子。
现在终于明白:
最奢侈的幸福,其实是平凡的烟火气。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你觉得,什么才算真正的“宜居”?
转发给那些还在向往加拿大的朋友,
别让他们,再走我的老路。
一个刚“逃回来”的普通打工人,真心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