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龙在面对中方的反制措施后,显得异常愤怒,并威胁中方:如果不解除对稀土的禁令,欧盟将启动所谓的“核选项”。此外,马克龙还指责中方的禁令是“经济胁迫”,试图把责任推到中国身上。那么,马克龙此时对中国发难究竟是出于何种考虑?这一“核选项”最终会被实施吗?
特朗普重返白宫后,美国便对多个国家实施加征关税,并单方面发动贸易战。为了打击和遏制中国,美国不断加强对华的限制措施。与此同时,欧盟也与美国站在同一阵线,在电动汽车领域对中国进行打压,试图阻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正常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中方采取了精准的反击措施,大幅度加强了稀土的出口管制。此次禁令不仅涵盖了稀土原料,还涉及到相关的提炼技术。根据中方的规定,只要产品中含有微量稀土元素,就必须申请出口许可证。部分禁令的生效日期定在了11月1日。随着这一日期的临近,欧盟依然没有找到有效的应对措施。有欧洲汽车制造商警告称,一旦禁令生效,仅仅两个月后,欧盟的汽车产业可能就会陷入停滞。
在欧盟无法有效应对时,法国总统马克龙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公开要求欧盟考虑启动“核选项”。10月23日,欧盟领导人峰会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召开。会议期间,马克龙在闭门会议上,当着众多欧盟领导人的面表示,如果中国不解除稀土禁令,欧盟就需要考虑动用包括《反胁迫工具法案》在内的任何手段来应对中国。
据悉,《反胁迫工具法案》是欧盟于2023年底正式生效的法案。该法案规定,当欧盟受到“经济胁迫”时,可以通过贸易限制、削减知识产权、限制外国直接投资等手段进行反制,且无需经过各成员国的投票程序。因此,这份法案被视为欧盟在贸易竞争中的最强有力武器,也因此被外界戏称为“经济核弹”。
峰会结束后,马克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的稀土禁令是一种“经济胁迫”。显然,他认为欧盟有足够的理由依据《反胁迫工具法案》对中国实施严厉制裁。事实上,中国早就明确表示,稀土禁令是合法合规的正常措施,目的是为了防止稀土被不当使用,确保中国的国家安全。
然而,马克龙的说法将问题颠倒黑白,试图通过“核选项”来威胁中国,这也暴露了欧盟在与中国打交道时的意识形态偏见和傲慢态度。这正是中方反制措施的精准之处,直击欧盟的痛点。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马克龙的提议,欧盟内部并非完全一致。峰会结束后,德国总理默茨表示,虽然欧盟已展开讨论,但尚未就是否启用《反胁迫工具法案》达成一致。默茨透露,是否采取该措施将由欧盟委员会决定。
据报道,欧盟委员会已就稀土出口管制问题联系了中方,并邀请中方代表于本周前往布鲁塞尔进行“面谈”。欧盟方面强调,他们无意让事态进一步升级,关键是要“尽快解决问题”。可见,欧盟在稀土禁令生效前,迫切希望与中方达成共识,以避免欧洲产业链受到直接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