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济网
近日,一段游客在呼伦贝尔草原上抛撒纸片的视频引发热议。目前,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林业和草原局回应,事发扎赉诺尔区,当地已采取措施,涉事游客已公开道歉。
视频一出,网友便质疑抛撒纸片行为是否会污染环境。涉事游客则解释称,自己的行为是为了祈福,抛撒的是“可降解”的糯米纸。最终,此次事件以一封道歉信收场。有网友表示,“知错能改,值得肯定。”也有人追问,“可降解就可以随便撒吗?”“即便可降解,降解要多久?”“可降解产品是否可靠?”
显然,一句“祈福”不足以掩盖随意丢弃垃圾的后果,“可降解”也不是忽视污染风险的理由。上述网友的质疑不无道理。
草原面积广阔,风沙又大,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经不起“先破坏后恢复”。大风一起,散落一地的纸片会扩散到远处,即使没有污染,对草原的景色也是一种破坏,同时也会增加环保人员的清理难度。而且,这一行为本就属于不文明行为,一旦开始在网络上发酵,负面影响也会随之放大。比如,已有部分商家将“草原祈福”包装成旅游项目,向游客兜售这种所谓的“可降解”糯米纸,这些服务资质和产品属性都有待进一步查证和确认。
文明旅游是每个人都应遵守的行为准则。某种程度上说,今日的“撒纸片祈福”与昔日的“到此一游”刻字如出一辙。一些不文明旅游行为之所以屡禁不止,或许因为很多人都藏着类似的冲动——为了“出片”,不惜踩进花田、摇落樱花、惊起海鸥。
为了尽兴旅游无可厚非,但不能因为一己之私,就漠视社会文明规范,失去对生态环境的敬畏。真正的“出片”,应当是将绿水青山完好地还给大自然,把“我来过”的影响尽可能降到最低。(中国经济网 臧梦雅)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