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各地核电站的控制室中,随处可见的一排排指示灯闪烁着,工作人员在幕墙前有条不紊地记录各种数据,犹如机器般高效运作。然而,尽管表面上看似安静有序,背后却隐藏着一种深深的焦虑和压力。在那一排“安全运行天数”的数字牌不断变化的背后,支撑着的正是让世界瞩目的核安全体系。
中国核电站的“安全感”源自于顶层设计的“铁律”。中国是全球少数几个制定并实施专门《核安全法》的国家之一,这部在2017年颁布的法律,确立了“安全第一”的原则,并通过立法形式加以固化。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的核安全监管体系拥有一个独立且权威的“铁腕机构”——国家核安全局。该局下设6个地区监督站,配备近万名专业监管人员,形成了总部、地区和技术支撑“三位一体”的监管网络。这些监管人员持有专门的证件,拥有进入核设施任何区域的权限,甚至可以在发现违规操作时叫停整个设备。
从选址到退役,中国对核设施实行的是全生命周期许可管理。要获得建造许可证,首先必须通过“安全分析报告”的审评;在装料前还需提交最终的安全分析报告;连退役过程也必须经过严格审批。这种“步步为审”的管理模式有效地将潜在的风险挡在了门外。
福岛核事故发生后,中国花了9个月的时间对全国所有核设施进行了全面检查,并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安全改进。例如,针对超强海啸的防御能力进行了提升,使得中国的核电站在面对极端自然灾害时,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
在中国核电站的“钢筋铁骨”中,蕴藏着自主研发的“中国芯”。“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就采用了自主研发的数字化仪控系统,而大型先进压水堆CAP1400技术也取得了关键突破。第三代核电技术将发生严重事故的概率降至第二代技术的1%,并且中国已经在第三代机组投入使用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第四代示范堆的建设。
中国的“纵深防御体系”正是建立在这些先进技术突破的基础上。为了保障核反应堆的安全,我们在燃料的包壳上采用了锆合金,在反应堆的压力容器外又加了一层层的钢筋混凝土安全壳,并对这些关键设施实施严格的管理程序,最终形成了一道道实体的防线。即便其中某一层防线出现问题,后续的各道防线依然能够有效地将放射性物质控制在安全区域,不允许任何物质外泄。
核安全文化的基因深入融入到每个细节中。所有从业人员必须通过严格的资质考核,并在关键岗位上实行注册核安全工程师制度。全国有72所高校开设核工程专业,每年培养约3000名本科生,持续为行业注入新鲜血液。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核电站的“透明化”运营建立了一种独特的信任纽带。国家、省和核设施运营单位三级应急管理体系定期进行联合演习,周边的辐射环境监测数据也会实时公开。全国共有1501个监测点,组成了覆盖全中国的“天罗地网”,全天候对大气、土壤和水体进行监控。
中国的核安全观强调“发展与安全并重”,这一理念常被形象地比喻为“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中国稳步推进核能建设。当前,中国的核电机组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安全记录,从未发生过国际核事件分级表2级及以上的重大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