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老年朋友跟华子说,所有的心脑血管疾病中,他最害怕的就是脑梗塞。他解释说自己不害怕死亡,但是脑梗塞的后遗症会让人生不如死。有没有什么药物,能阻止脑梗塞的发生呢?
华子说,脑梗塞会造成中枢神经功能障碍,有着很高的致残、致死率。想要阻止首次脑梗塞的发生,并没有“万能预防药”,但根据造成脑梗的高危因素,主要有2种核心预防方案,只要坚持用药,可以把脑梗塞的威胁降至最低。
脑梗塞也称为缺血性脑卒中,与其对应的还有出血性脑卒中(即脑出血),统称为脑卒中。两者症状相似,其中脑梗塞的比例大约占80%,是脑卒中的主要类型。
脑出血的首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只要严格控制血压,就可以降低发生风险。
脑梗塞的致病因素主要有两种,其一是大脑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斑块破溃引起血栓,造成大脑动脉堵塞;其二是心脏相关疾病(如房颤、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疾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先天性心脏病等)导致的心源性血栓,进入大脑堵塞了血管。
1、动脉粥样硬化:核心方案以他汀类药物为主,用药目的是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增加斑块的稳定性,避免斑块破溃。研究证实,把LDL-C控制在1.8mmol/L以下,最好在1.4mmol/L以下,就可以大幅降低血栓风险,还有可能使斑块逆转。
如果使用他汀不能使LDL-C达标,可以联用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依折麦布、海博麦布等)以及PCSK9抑制剂(依洛尤单抗、托莱西单抗、英克司兰等)增强效果。同时控制好血压、血糖、吸烟等其他危险因素。
如果血栓风险较小,也没有发生过脑梗塞、心梗、冠心病等疾病时,不必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之类的抗血小板药物。
2、心源性血栓:核心方案以抗凝血药物为主(如华法林、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等),用药目的是抑制凝血因子,避免心脏内血栓形成。其中华法林需要定时监测凝血功能(INR),又易受食物和其他药物影响,所以现在主要使用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等新型抗凝药物。
使用抗凝药物的同时,需要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如房颤需进行转复治疗,瓣膜疾病需要进行修复或是更换瓣膜,心内膜炎需使用抗菌药物抗感染治疗等。
需要注意的是,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吲哚布芬等是抗血小板药物,与抗凝血药物不同,不要混淆。
如果没有动脉粥样硬化,也没有容易引起心源性血栓的心脏疾病,则不必使用药物预防。
预防疾病时,生活方式才是“基础”,药物只是“辅助”。保持低盐低脂饮食、规律运动(每周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戒烟限酒、控制体重、保证睡眠时间,是预防一切疾病的基础,否则药物的效果也会“打折”。
在用药时,需要定期进行复查,比如服用他汀需复查血脂、肝功能;服用抗凝血药物需复查凝血功能,由医生根据结果及时调整用药。
总结一下,想阻止首次脑梗塞的发生,主要有2种核心用药方案。有动脉粥样硬化者,需使用以他汀为主的降血脂药物,控制LDL-C水平,降低斑块破溃风险;有心源性血栓风险者,需使用抗凝血药物,降低血栓风险。
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用药有疑惑,请咨询医生或药师。我是药师华子,欢迎关注我,分享更多健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