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高市早苗站在特朗普身边,宣布日美刚刚敲定了一份“历史性”的战略投资协议。她说,这是日本“走向新时代”的一步。可要真说新时代,那恐怕是一个“更听话”的版本。
5500亿美元的投资额度听起来确实唬人,21个覆盖能源、AI、生物科技的战略领域也看起来很高大上。可一翻协议附件,才发现这不是简单的“你投我用”,而是“你出钱我说了算”。
这时候,曾经苦苦拖延这份协议的石破茂,应该已经在家泡上了第二壶茶,笑着摇头:签这个,真不如早点退休。
别急着说这是双赢。协议写得漂亮,实际上权利分配并不对等。投资项目虽然挂着“联合委员会”的牌子,但实际拍板权掌握在美方手里。也就是说,日本不但掏了大头资金,还得听美国派谁来领导这些项目。
具体到利润分配,更让人皱眉。日本承担了大部分投资,却在回报分配上排在后头。以能源板块为例,初期开发、设备采购、安全审核等关键环节都由美方企业主导,日本企业只能“配合”。
而在AI领域,日本原本具备一定自主技术能力,但根据协议,后续算法平台必须依赖美方提供的系统和基础设施。说白了,日本投了一堆钱,最后只能当个高级“协助方”。
有分析认为,这种投资结构已经不属于常规合作范畴了,更像是在规则上做了“定制服务”。美方拿到了控制权,日本却换来了一堆“承诺”和“共同愿景”,听起来挺鼓舞人,但落地之后能不能自主掌控,谁也说不好。
回头看这份协议的来龙去脉,石破茂的沉默就更耐人寻味了。今年8月,他在国会被问及此事时非常谨慎,说协议中“存在不对等内容,需要进一步评估”。他拖着谈判进度不动,几次拒绝与美方特使会面。外界一度以为他是在拿捏节奏,但现在看,他其实是在给日本争一口喘气的机会。
结果他一卸任,高市早苗上台后立刻加速推进。协议草案几乎没改几处就直接签了。这次签约,更像是她用来巩固党内地位的一张王牌。
但这种“政治上的胜利”,是不是以国家未来为代价?有人说她赢了美方的掌声,也赢了自民党里的掌控权,但输掉的是日本在关键产业上的主导权。相比之下,那位选择提前退休、不沾这份协议的石破茂,倒像是最后笑得最轻松的人。
特朗普在白宫说,这是“美日重塑印太战略合作的一大步”。没错,合作是合作,但这更像是美国用资本把日本的技术、数据、供应链都捆上了自己这艘船。未来想下船,可能就没那么容易了。
而日本这边,签下协议的那一刻,看似收获了美国的认可,但也失去了一部分产业自主性。从芯片到稀土,从能源到AI,日本的很多“命门”已经交到了别人手上。
这也让人不禁联想到更大的格局问题:所谓的“战略合作”,到底是合作,还是一种更温柔的控制?是不是披着规则和协议的外衣,在重写地区主导权?
相比之下,我国始终坚持的是互利共赢、开放包容的合作方式。不搞技术壁垒,不设政治附加条件,也不搞“你听我的我才投”的小算盘。
高市早苗签下协议的瞬间,也许她真以为自己赢得了一场外交胜利。但她没意识到,这可能是日本在关键领域战略自主上最深的一次让步。而石破茂那抹笑容,几个月后看来,格外意味深长。
签字容易,收回决定权可就难了。到底是赢了风光,还是输了未来?大家心里都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