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往事之语言不通
作者:百川
文字整理:晴空无云
记得刚进入初中开始学习英语的时候,蚯蚓一般的音标和单词让我眼花缭乱,朗读和背诵英语单词更是让我几近抓狂,就如同孙悟空第一次吃面条一样,怎么都不得要领。聪明的我想了一个办法,对英语单词进行汉语标注,比如“Good morning”,就标注为“歌德毛宁”,这样又有歌德又有毛宁,很便于记忆。我不得不佩服自己的聪明才智,并为此洋洋得意,还将我的学习方法当宝一样传授给我周围的同学,同学们都一致认为此法甚妙,并予以采用。后来我们的方法被老师发现了,结果我们被狠批了一顿,不得不眼含热泪,将我们引以为豪的汉语标注从课本上擦去。没有想到的是,20年后的一天,我又使用了相同的方法去背诵单词。
抵达纳米比亚的第二天上午,我和爱人用过简单的早餐,便进入上班模式。我们的店铺是国内三家合作经营的模式,有同事已经先我和爱人到达,店铺里的商品已经铺展开来,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销售,我作为男同志,还要负责货物的进出。作为一个主体面向安哥拉的边贸市场,我们每天面对的主要客户就是安哥拉人,买卖之间自然需要语言交流,可是安哥拉人讲的是葡萄牙语,我和爱人学过英语,可对葡萄牙语是一窍不通啊。
去纳米比亚之前,我们对即将面临的尴尬是有心理准备的,这也是一次个人的挑战,商贸城里的其他中国人都是零基础学习葡萄牙语,他们能行,我们自然也能行,况且,我们主要需要学会的就是在销售过程中频繁使用的简短词汇。同事已经为我们做好了准备,我们一到店里就拿到了一张A4纸,上面写有各种家纺品种名称、颜色和数字的葡萄牙语发音汉语标注,另外还有平时需要频繁使用的简短语句和词汇,没有葡萄牙语单词,就算有,我们也看不懂。同事说,学会了这张纸上的内容,在店里跟客户交流,基本上就没有问题了。
我和爱人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学习运动,没有任何技巧的死记硬背,汉语标注的发音是不准确的,只是一个单词的模糊发音,这没关系,在与客户交流的过程中,我们慢慢地纠正着自己的发音。记得刚开始的时候,我是一手拿着A4纸,一边跟客户打招呼的,模样搞笑,效率低下,就这样,在经过一段时间主动和被动的打磨后,我也能有限度地在店里跟客户讨价还价了。
只是,如此简单和生硬的沟通交流是无法更好地完成工作的,为了增加自己的词汇量,我从后来认识的龙城朋友那里借来一本《葡萄牙语系国家旅游手册》。学习手册分类总结了旅游和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葡萄牙语词汇,每一个单词后面,先是音标,再是中文注释。可是,我们没有学过音标呀,看着单词也不知如何发音,编写手册的人是先考虑到了这一点,体贴地在每个单词后面添加了汉语发音标注。原来用汉语标注发音的方法并不是我独创,有了这本非常实用的学习手册,在任何一个葡萄牙语系国家的旅行者们,可以笨拙地发音,以表达自己的诉求。同样有了这本学习手册,我和爱人的葡萄牙语也有了一些进步,在和客户的交流中也更加游刃有余。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也明白了,当时英语老师为什么要把我们痛批一顿,汉语标注发音只是一个临时抱佛脚的学习方法,只会说不会写,还是文盲,对于一个想成体系地学习一门语言的人来说,此法不可取。
言语沟通是在海外的中国人面临的首要难题,按照对外语的了解程度,在非洲的中国人,大体可以分为极少数精通、一部分略通和大多数不通三个人群。精通外语的基本上都是专业人才,他们一般在大公司或者专业机构工作,平时难得一见。略通外语的中国人,他们与当地人的日常基本交流是没有问题的,也可以外出办理一些工作上的重要事物,只是要想做到精妙沟通就难了,所谓听出别人的弦外之音,没有一定的功底是做不到的。对外语没有任何基础的人,在国外要想办成一件事情是很难的,这其中的苦楚,一言难尽。
我在2014年曾去过安哥拉的首都罗安达,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市场考察。出发之前,我请了一个在Oshikango工作且会讲英语的安哥拉人作为向导。当我站在罗安达的街头,我发现当地人讲的话,我基本上就听不懂。罗安达市内有好几个当地人市场,市场内的基本信息,除了我自己用眼睛看到的,其他的都需要我的向导跟我解释。那时候的我已经意识到,自己学会的那点可怜的葡萄牙语只能够在店铺里翻来覆去地使用,一旦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就睁眼瞎看告示,两眼一抹黑了。
在龙城的家纺区,每天都有相当的出货量,老板们从国内请了专门送货的司机,出发之前,只要问一下客户去哪里,然后就启动汽车出发,至于在车里跟安哥拉客户再交流其它内容,那很多情况下都是对着牛唱歌,牛对着你哞哞叫两声,能想象那样的场景吗?反正我在送货的时候,是基本上不跟客户说话的。在一个中国人的店里,我看到一位大叔拿着计算器跟在顾客后面,顾客指着一个商品问多少钱,他就用计算器按出一个数字给顾客看,顾客说便宜一点,她就再按出一个数字。其实这不是个例,有不少中国人与客户之间的生意,都是通过计算器来做成的,有一些商品的价格在市场上已经半公开,双方都满意即可。中国人在闲暇的时光里会聚在一起聊天,会说到一些好笑的场景。话说几个中国人结伴去吃西餐,有的人点牛排,有的人点披萨,当服务员问到其中的一位中国人想吃点啥,这位哥们儿想吃鸡翅,可他不会讲英语啊,只见他学着公鸡的模样对着半空咯咯咯叫了两声,然后两条手臂扑腾了两下,服务员秒懂。
有一次,店里需要安装一扇铁门,我请龙城物业来帮忙。龙城物业的中国人管理人员中,有一位是在当初龙城及附属宾馆建设时的工程人员,工程结束之后被留了下来负责龙城的后勤和管理工作。这位管理人员派了一个黑人工人来帮我安装铁门,铁门装锁的地方需要安装一块一定尺寸的钢板,我在一块钢板上比划着跟黑人工人交代,钢板要多大尺寸,在哪里划一条线,然后按照划线切割钢板,可我一连解释了好几遍,这位小黑人愣是瞪着一双大眼睛看着我,看那无辜的眼神,明显是不知道我在说什么,我怀疑了,怀疑我的英语处在什么样的水平。正当我几近抓狂的时候,这位管理人员过来了,我跟他说清了情况,他嘴里发出了然的啊呀声,指着钢板对小黑人说:“阿给划划,阿给咔嚓”,结果,这位黑人工人听懂了,我惊呆了,就这么简单?解释一下,两个重复的“阿给”是葡萄牙语单词发音,是“这里”的意思,另外两个单词,一个划线,一个拟声,还咔嚓,难不成这钢板不管厚薄,咔嚓一声就能掰断了?总而言之,就这么简单粗暴地把事情交代清楚了,惊得我目瞪口呆,真不知道当时十几个人的工程队是如何带领这帮黑人工人把龙城和宾馆建设起来的,可以肯定的是,在长期的磨合中,他们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默契,已经有了他们内部的语言。
语言不通,是问题也不是问题,交流的过程中,手舞足蹈也行,词不达意也罢,沟通交流的双方本着互相体谅的心理,只要能达到各自的目的,完成各自的工作,就行。在非洲的中国人,他们也在努力地适应新环境、新工作,Oshikango的中国人,平时既要用到葡萄牙语,又要用到英语,为了与客户之间的交流不那么简单粗暴,他们努力地克服困难,努力地去尝试学习新语言。年纪大一点的人学习能力不足,他们就先认真完成自家的内部工作,再辅助外部事务,他们有着丰富的人生经验,是一个团队的定海针。年轻人的学习能力强,语言天赋高,很多人还有一定的英语基础,能更快地适应新环境,是一个团体的冲锋队。我认识的一位朋友,他不但学会了葡萄牙语,还学会了纳米比亚北部当地的方言。在首都的时候,听当地的布尔语,其语调婉转动听,我也想学几句来撑撑门面,可惜没有学会,年纪大了!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