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北京商报)
10月22日,在北京商报社举办的“240小时免签政策下的入境游”2025深蓝智库年度沙龙上,北京交通大学现代旅游研究院院长张辉提出,“十五五”期间中国旅游的最大热点将是入境旅游发展。他表示,当前入境游面临“便利化缺损”与“产品代差”叠加的挑战,需从需求侧推动细化免签政策、扩容免签白名单、提升支付便利,从供给侧加快建设世界级旅游城市、研学体系及中式度假文化,通过供需协同发力实现突破。
复苏得益于需求侧推动
张辉表示,“十五五”期间,中国旅游最大的热点将是入境旅游的发展。
近年来,入境旅游的复苏主要得益于需求侧的政策推动,特别是免签政策的实施以及支付便利化和多元需求的提升。从慕田峪长城到天坛公园,外国游客络绎不绝;从穿清朝服饰拍照打卡到抢购拉布布,外国游客正在深度体验中国文化与现代生活。
张辉提到,2025年入境旅游呈现三大特点,分别是单方面免签和互免签证政策带来积极效应、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广泛实施以及散客市场的显著增长。
根据国家移民管理局的入境游数据,今年三季度,全国移民管理机构累计查验免签入境外国人724.6万人次,同比上升48.3%。
另据北京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10月16日数据,今年以来,北京口岸入出境外国人中,适用免签及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入境的外国人近135万人次,占入境外国人数量的53.4%。
张辉指出,在显著增长的背后,中国入境旅游仍存在一些痛点,其本质是便利化缺损与旅游产品代差的叠加,前者是需求侧问题,后者是供给侧问题。
对此,他提出,要解决前述问题,需要分别从需求侧和供给侧两端发力破局,通过入境旅游的空间和产品产业再造、旅游场景革命、中式旅游文化的构建来实现。
推动国际版支付码通用
在入境旅游的需求侧,张辉认为,不同市场对免签的需求各异,首先需要细化免签国别与旅游群体。以研学为目的的学生可能需要长达一两个月的停留时间,因此要根据细分市场规定特殊的免签停留天数。
不仅是研学团,根据深蓝智库的调研,在跨境医疗旅游方面,境外患者仅能申请时限较短的旅游签证,即便是现行的过境免签政策,其有效期也难以满足长期治疗需求。
对于如何吸引外国游客多次入境,张辉提出,应建立白名单制度以扩容免签范围,实施信用免签。对于过去五年内两次到访中国且无不良记录的游客,可自动获得多次免签资格。同时,还应建立智能签审系统,提升免签审核效率。
在支付便利化方面,今年1月,北京发布《北京市建设无障碍支付服务街区(景区)建设工作标准》;3月,“北京中轴线无障碍支付服务旅游示范区”启动,以“大额刷卡、小额扫码、现金兜底”为原则,为中轴线沿线历史文化遗产点及其周边重点商圈(如北京坊、前门大栅栏、红桥市场等)的支付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支持。张辉认为,要推动国际版支付码的通用,实现微信、支付宝等平台直接绑定境外银行卡,提升支付便捷度。
构建中国入境研学旅游体系
在供给侧,张辉指出,首先要加快世界级旅游城市的建设,入境旅游大国必须拥有多个世界级旅游城市作为支撑。不只是景区建设,城市本身的建设对于打造旅游吸引力至关重要。在他看来,20世纪80年代,中国发展入境旅游正是以城市为基点,而近年来,我国在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方面还需加强。
研学旅游也是可挖掘的入境游市场之一。
在走访老字号、传统文化体验等多种商铺时,深蓝智库发现,这些商家很少接待入境研学团,参与研学游的基本为境内中小学生或者境内外国留学生。
张辉提出,研学旅游在国际市场中占据重要份额,要推进中国入境研学旅游体系的建设。
他表示,中国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资源,具备成为顶级研学市场的巨大潜力,构建这一体系对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意义重大。
同时,张辉认为应大力推进入境旅游度假地建设,构建独特的中式度假与好客文化。他指出,中国已走过45年观光旅游时代,但度假概念尚未充分发展。未来,可以将自然山水景观与中医药文化等国学传统相结合,创造强调系统调理、契合健康理念的中式度假文化,重新构建“有朋自远方来”的好客文化体系。
张辉还提到,应当构建完整的入境旅游产业链。在推广方面,可以设立国家旅游推广局,以专门机构在世界市场上大力推广中国的旅游线路、产品和文化。在促销方面,加大海外促销力度。一方面,要深入研究不同入境旅游市场,如研学、度假等细分领域的产业链构成;另一方面,国内的供应商应积极参与国际旅游批发商的促销活动,与国际伙伴联合开发并推广中国旅游线路,将中国深度纳入全球旅游线路网络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