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红叶柿岩旅游区体验“穿越云端”项目(资料图)。
“白天逛陶琉馆赏非遗,傍晚登海岱楼看日落,晚上去‘八大局’吃烧烤,第二天再去红叶柿岩打卡实景剧。”2025年国庆假期,来自江苏的陈女士在朋友圈晒出了这份“淄博二日游攻略”,引得亲朋好友纷纷点赞。攻略里的每一处地标,都是淄博文旅从2023年“进淄赶烤”流量顶峰迈向“长红城市”的生动注脚。
“十四五”以来,淄博以地标焕新、服务升级、产业融合为核心路径,用“人好物美心齐”的城市底色承接流量、转化“留量”,打造了海岱楼钟书阁、颜神古镇、红叶柿岩旅游区、“这有局儿”商文旅综合体等一批优质文旅项目,书写了老工业城市文旅转型的精彩答卷。
地标焕新:构筑引力磁石
地标焕新是淄博吸引游客的首要抓手。“十四五”以来,淄博以“焕新升级”行动推动核心地标从便民市场、传统景区向文化地标、沉浸式体验空间转变。
周村古商城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实现淄博5A级景区历史性突破;马踏湖国家湿地公园、红叶柿岩旅游区同步升级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市A级旅游景区目前达到79家,形成“高等级景区引领、特色地标支撑”的格局。今年国庆假期,来自河南郑州的张先生第一次逛周村古商城,就被古街的氛围和非遗体验吸引:“走在石板路上像穿越,还能亲手做周村烧饼,这种体验比单纯看风景有意思多了。”
“八大局”的蜕变更是典型缩影。它从一个菜市场变成文旅地标,其周边8000平方米的商文旅综合体“这有局儿”于2025年“五一”开业,融合烧烤、非遗体验等多元业态。国庆假期,该综合体通过小吃文化体验活动与文艺表演,日均客流稳定在5万人次以上,实现了从“打卡地”到“体验场”的升级。与此同时,颜神古镇、聊斋城完成品质升级;红叶柿岩引入开心麻花《奇幻聊斋》户外实景剧,2025年还规划打造“云上郁花园”“柿岩仙村”“雨林雾森”等20余个创意场景;“海岱好市”沉浸式齐文化市井街区成为年轻人社交新地标;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2025年国庆假期接待游客24.8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12.7%……各类地标共同构筑起淄博的文旅矩阵。
更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6月,“琉光璃彩——淄博琉璃艺术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180余件(套)淄博古今琉璃佳品集中亮相,惊艳全国。这类“文化走出去、品牌立起来”的实践,让淄博文旅稳步实现从“流量顶峰”到“长红城市”的转变。
服务升级:贴心守护游客旅程
在地标焕新的基础上,优质配套服务是淄博留住游客的关键。“十四五”以来,淄博锚定文旅高质量发展目标,着力构建“硬件过硬、软件暖心、智慧便捷”的服务体系。
淄博公共服务网络持续织密,在推进“15分钟文化圈”建设中成效显著。交通方面,淄博规划“一核两翼三带六组团”布局,2025年上半年,新增11处旅游集散中心、21处旅游停车场、126处旅游厕所,开通多条景区专线,节假日还开放机关企事业单位停车场,切实破解了旅游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自驾来淄博的赵女士对此深有体会:“景区停车场有充电桩,还能免费坐接驳车,不用到处找车位,省了不少心。”
景区配套也在同步迭代。近年来,颜神古镇将13座古窑改造为艺术度假区,配套建设900平方米的陶瓷琉璃体验中心,2025年国庆假期单日开展近30场特色活动;周村古商城完善精品民宿、戏楼等设施,推出国潮游园系列项目。
智慧赋能更让服务模式不断创新,“智游淄博”平台实现“一机在手,畅游淄博”。红叶柿岩升级5G系统、扩容多处基站,今年国庆假期接待游客15万人次;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推出“幻影琉光”数字展,今年国庆假期日均接待游客3.1万人次,再创历史新高;海岱楼、齐文化博物馆还推出剧情游戏与音乐剧,给游客带来沉浸式体验;景区厕所全部达到Ⅱ类标准,让“便利度”与“舒适度”成为淄博文旅的重要标签。
产业融合:夯实长红发展根基
文旅要实现长红,离不开产业融合的支撑。“十四五”以来,淄博以“文旅融合”为纽带,推动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构建“文化促消费、消费兴产业、产业传文化”的良性循环,实现从“单点突破”到“全链共振”的转变。
在淄博,非遗不再是束之高阁的文化遗产,而是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新动力。位于淄博高新区的朱家庄国际艺术村,便是非遗活化的生动实践。在这里,20余位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汇聚一堂,他们以陶瓷、琉璃等传统技艺为核心,将艺术创作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在这里,非遗不仅得到了传承与保护,更实现了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像朱家庄国际艺术村这样的非遗工坊还有很多。据统计,全市非遗工坊增至211家,其中,陶琉非遗工坊已达35家;这些工坊涵盖了陶瓷、琉璃、剪纸、木雕等多个领域,成为非遗传承与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它们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也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上了淄博的文化。“本来只想买个琉璃摆件当伴手礼,结果在工坊里看大师吹琉璃入了迷,还报名了体验课,最后连住了两晚。”来自天津的吴女士说。
数字赋能让文化体验持续“破圈”。2025年深圳文博会上,淄博展团数字文化展品占比超60%,较上届实现翻倍增长;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新增3000平方米互动空间,推出《奇遇三星堆》VR剧目;淄博还打造“淄博文旅元宇宙”,推动文旅从“观光式”向“沉浸式”转变。场景创新则进一步构建消费闭环,红叶柿岩暑期夜游高峰日均接待游客近万人次,年轻游客占比超80%;《奇幻聊斋》全网曝光超5亿次,带动景区游客量增长40%。海岱楼“汉服+古籍”“乡村好时节”等多元场景,让游客从“到此一游”变为“深度停留”,形成文旅带动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
秋风吹过齐盛湖,海岱楼的灯光与远处的烧烤烟火相映成趣。“十四五”以来,淄博用实践证明:文旅长红的关键,在于以地标焕新吸引流量、以服务升级转化“留量”、以产业融合筑牢根基。当“人好物美心齐”的城市基因融入每一处地标、每一次服务、每一个产业环节,淄博文旅,正从“一时爆红”走向“长久长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