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顾宪成,可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陌生,但是要提到“东林党”这个词,大家应该会比较熟悉。东林党得名于顾宪成创建的东林书院,而他本人也被尊称为“东林先生”,可以说是东林党的奠基人之一。 与前几期我讲述的明朝武将人物不同,今天的这篇我们将谈论一位文臣,顾宪成的故事。为什么选顾宪成呢?首先,东林党在当时对明朝的许多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其次,东林党至今仍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而顾宪成不仅是东林党的创始人,还有许多流传至今的著作和思想,这些观点时至今日仍然具有借鉴意义。比如,他为东林书院所题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至今广为人知。
顾宪成的事迹与武将不同,武将的功绩更多体现在战场,而文臣则主要在政治与社会治理方面施展才华。顾宪成不仅是位文臣,更是一位思想家和学者。他之所以在当时的明朝具有如此深远的影响,正是因为他独到的见解和思想,许多现在回头来看仍然值得我们学习。 顾宪成的成长背景也非常特殊,他出生于1550年(嘉靖二十九年),正值明朝盛衰交替之际。当时的明朝,刚经历了“庚戌之变”,鞑靼军队从大同直抵京郊,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与后来的后金不同,这场侵略并未被成功击退,鞑靼军队在劫掠了大量财物之后提出通商要求,明朝被迫同意,才得以撤退。这一事件暴露了明朝政权的虚弱,特别是当时的严嵩和徐阶主政,严重影响了国家的防御和稳定。 顾宪成出生在江苏无锡,他的父亲曾是一个村长,虽家道中落,但性格宽厚,后期通过经营酿酒、糖果、豆腐等小生意维持家计。尽管在当时商人地位低下,但顾家仍显得非常开明。从小受父亲影响,顾宪成在六岁时便开始接受启蒙教育。他从邻居那里借书自学,少年时便广泛阅读儒家经典,还写下了“读得孔书才是乐,纵居颜巷不为贫”这副对联,表达了自己要做学者的志向。 进入青年时期,顾宪成因为才华出众,文章写得好,逐渐在地方上声名鹊起。他拜师于理学名家薛应旂,理学在当时影响广泛,像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至今仍被许多人推崇。薛应旂不仅在学术上成就卓越,而且藏书丰富,这对顾宪成的学术积累有极大帮助。 顾宪成的仕途从他30岁参加会试后开始。1580年,他考中进士,任职户部主事。此时,张居正已经成为内阁首辅,并进行着一系列改革。张居正虽然是个历史上充满争议的人物,但无论如何,他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当时明朝的财政困境,尤其是隆庆和议和开关政策使得明朝逐渐恢复了与外界的贸易和经济发展。然而,随着外贸的繁荣,官场腐败和社会矛盾也愈发严重。 顾宪成本想通过仕途为国家出力,但他很快发现官场风气腐化,许多官员只顾私利,对民众疾苦漠不关心。他常直言上奏,倡导提拔有德之人,评论时政得失,因此屡次与权贵发生冲突。他曾因不参与为张居正祈祷事件而引发争议,从这些事可以看出,顾宪成真正关心的是社会道德和学术风气。 1594年,顾宪成升任吏部文选司郎中,主管官员的任命、调动等事务。在张居正去世后,顾宪成负责推荐首辅人选,结果提名的人选遭到万历帝的反感,这也导致了他被革职。虽然仕途坎坷,顾宪成的名声却逐渐增长。被革职后,他回到家乡无锡,开始重建东林书院。 东林书院最早由宋代学者杨时创立,顾宪成和弟弟顾允成发起修复。书院得到当地各方支持,并于1604年完成了修缮工作。此后,顾宪成组织东林大会,制定东林会约,倡导集会讨论政事,逐渐形成了东林党。东林书院也成为了学术交流和政治讨论的重要场所,顾宪成通过讲学、写作,传播他的政治思想。顾宪成的核心思想可以总结为:重视社会政治,关心百姓民生。他批判那些空谈理论、追逐功名的士人,认为这些都是误国之道。他主张学术和制度改革应该服务于社会和国家,提倡务实求真,注重实际行动。东林书院的影响力随着时间逐渐扩大,许多正直官员被吸引,顾宪成的学生也逐步走上了官场,形成了强大的政治力量。 随着东林党势力的壮大,明朝内部的党争也愈发激烈。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东林党与另一派势力发生了激烈的冲突,顾宪成因此卷入政治漩涡。尽管他的学术成就和品德被称赞,但由于涉及政治,他所提倡的改革思想始终无法在封建制度下得到实施。明朝的封建体制决定了许多改革最终无果,顾宪成和东林党也未能改变历史的走向。 1612年,顾宪成因病去世,享年62岁。他留下了大量著作,包括《小心斋札记》、《还经录》、《证性篇》等等,这些作品至今依然被传世。 顾宪成的学术和品德可以说接近完美,他是当时公认的圣贤。然而,东林学派并非单纯的学术团体,它的许多思想需要政治支持才能实施。在当时的封建社会,这种理想无法实现,也注定了顾宪成的思想只能在历史长河中留下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