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索额图,他的最终结局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贪心不足,蛇吞象”。原本,作为皇室外戚的索额图才能出众,屡次立功,是康熙极为倚重的人物,甚至连太子胤礽都托付给他。然而,他最终却辜负了康熙的期望,被康熙钦定为“大清第一罪人”。 索额图的发迹过程非常显赫。他是康熙辅政四大臣之首索尼的第三子,同时也是康熙嫡皇后孝诚仁皇后的亲叔叔。因此,自索额图担任侍卫起,他与康熙的关系就非常密切。
索额图立下了许多汗马功劳。首先,他协助康熙铲除鳌拜,可谓首功。康熙七年(1668年),索额图从一等侍卫调任吏部侍郎,为了除掉鳌拜,次年五月请辞回宫,重新任一等侍卫,并突袭逮捕鳌拜,助康熙亲政。 其次,他参与朝堂权力平衡,制衡纳兰明珠的势力。康熙亲政后,索额图与明珠同列“索相”“明相”,保持朝廷微妙平衡,尤其在平定三藩之乱时发挥了关键作用。 第三,索额图出谋划策,协助康熙平定三藩。三藩之乱初期,他曾误判形势,建议处死主张撤藩的大臣,但被康熙斥责后,他彻底醒悟,随后全力提供策略,许多方案被采纳,礼亲王昭链称其“多谋略,调度将帅,皆中肯要”。 第四,他担任清朝与沙俄谈判东北边界的首席代表,签订了第一个中俄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尽管条约让部分大清游牧地被沙俄侵占,但巩固了北方边防,使清朝有余力处理准噶尔问题。 第五,他参与征讨准噶尔。第一次征准时因未及时追剿被降级,第二次则作为中路先锋出谋划策,成功逼迫噶尔丹逃遁,并随康熙至宁夏指挥战事,迫使噶尔丹自杀,平定准噶尔之乱,索额图因此恢复原级。 索额图功勋卓著,辅佐康熙捉鳌拜、平三藩、稳朝堂、签边界条约、平准噶尔,确实为清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为何他最终会成为康熙钦定的大清“第一罪人”呢?康熙十九年(1680年),三藩之乱已平,索额图以病辞职。康熙开始以奖惩手段试探他,以索额图贪婪为由,革去大学士职务。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因索额图未能严管弟弟心裕、法保,再次撤去其所有职位,仅保留旗内佐领之职。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12岁的太子胤礽出阁读书,康熙召回索额图担任侍卫内大臣,意在让他辅佐太子。这本是让索额图引导胤礽谦恭谨慎,但索额图本人嗜权嚣张,使太子也养成争先冒进的习惯,忘记了隐忍与恭谨。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亲征噶尔丹时,太子面色平静,令康熙心生不满,父子关系开始产生裂痕。索额图未能教会太子应有的行为规范,反而在祭天和礼仪上助长太子的傲慢,进一步加深了父子隔阂,也引发了朝廷流言。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为了制衡太子,他封诸皇子参与朝政,引发“九子夺嫡”。此时,索额图如果明智,应劝太子隐忍,把康熙置于首位。但索额图未能做到,导致太子越发狂悖。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南巡德州时,太子生病,索额图本已退休,却被召回侍疾,康熙意在借机惩戒太子。索额图若未及时劝谏太子,死期难免。康熙后称:“索额图助允礽潜谋大事,朕知其情,将索额图处死。”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以“怙过不悛,结党妄行”等理由将索额图拘禁,最终索额图死于禁所,据说是饿死的。 索额图死后,太子行为更加放纵,加上其他皇子的陷害,最终两次被废。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太子觊觎皇权,被康熙断定为“弑逆”,第一次被废。康熙认为这一切都是索额图影响所致,下令诛杀索额图的二子,并称索额图为“大清第一罪人”。 实际上,康熙自己也负有责任。他未选到合适的人教导太子,也未及时亲自灌输孝道与儒学观念,加之施压诸皇子制衡太子,使胤礽更易犯错。索额图虽然有失职,但更多是替康熙背了教子、立储失败的锅,成为替罪羊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