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县的旅游产业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已经起步,在发展县域文化旅游经济方面算是周边乃至山东省比较早的。”10月29日,站在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大通智胜佛造像前,东平湖文旅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谢兴庆向记者细数东平县的旅游资源家底。他表示,县域文化旅游经济是拉动消费、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对于东平而言,生态是核心优势,今后将继续坚持“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两手抓,推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当日,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的“宝藏小城 县在出发”媒体行第三站走进东平县。来自新华社、中国新闻社、中国日报、大众日报、齐鲁壹点等媒体的记者,先后来到东平湖沿岸湿地、东平湖与黄河交汇处、白佛山景区、世界文化遗产戴村坝、东平博物馆等地,实地感受东平县的秋季风光和良好自然生态,面对面了解东平县上千年的发展历史和独特文脉。
东平古称“东原”,因《尚书•禹贡》记载“东原厎平”而得名,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4000多年,境内黄河、大运河、大汶河、东平湖“三河一湖”纵横交错,有400余处自然人文景观。国家现行旅游资源分类体系中的八种资源类型,在东平县均有分布。
正是秋高气爽的时节,东平湖周围的环湖自驾公路上,不时有外地车牌的汽车经过,多是来这里旅游的人。济宁市游客何宝珍是其中之一。
“这个季节过来,一是景色美,芦苇正在慢慢变黄,有颜色的层次感;二是清净,可以沿着湖边走走路。”何宝珍的东平之旅计划是一天时间,除了看湖水,还将到湖边的农家乐吃鱼,之后驾车一个多小时回家。
东平湖是东平人的命根子。作为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东平湖集自然与人文景观于一体,南接京杭大运河、东连大汶河、北通黄河,总面积626平方公里,接近东平县全域面积的一半,唐代便有“小洞庭”美誉,群山环抱间水光潋滟。
沿着东平湖走一圈,长度超过80公里。发展自驾游的同时,东平湖近些年力推“文旅+体育赛事”,前不久刚刚办完山东省第四届自行车城市联赛(环东平湖)年度总决赛,最快的选手用时不到两个小时。
自然生态优势是“老天爷赏饭吃”。如何用好本地文化资源实现景区的长红?东平县的大宋不夜城景区正在努力。国庆之后,大宋不夜城进入旅游淡季,景区启动筹划已久的提升改造。按照计划,景区将增加多处NPC互动场景,植入旅游演艺,增强游客的体验感。
文化底蕴厚重,是东平人最引以为自豪的事。隋代开皇七年(587年)雕刻的大通智胜佛造像,高7.6米,被誉为“齐鲁隋代第一佛”。戴村坝始建于明永乐九年(1411年),至今已有610余年的历史,通过分级漫水调储汶水,实现“引汶济运”,保障了京杭大运河明清500年的贯通,对南北经济与文化交融意义重大。其三位一体设计、治水思想与水工技艺,在古代技术条件下堪称创举。走进东平博物馆,提升改造花费超过5500万元、刚刚在8月对外开放的展厅,不仅详细记录了东平这一文化重镇的历史,更有专门的展厅讲述东平的风土人情、文化名人。
打开东平县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华的微信朋友圈,每一天都有十几条内容,多是对于当地文化旅游线路的推介。刘华说,东平县的土地是“三山三水四分田”,不仅有秀丽的山川湖泊自然风光,还有肥沃的土地。特殊的自然区位优势,加之当地重视文化教育的传统,使得东平名人辈出、美食满街、全域景色,十分符合“宝藏小城”的特点。
科学的规划,对于县域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过去几年,东平县在理念层面树立“大文旅”“大景区”思维,将文旅定为全县主导产业。
同时,资源层面依托环东平湖风景道与大运河非遗传习中心,串联湖光山色、文化遗产与红色资源,打造多条特色旅游线路;产业层面推动文旅产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带动群众增收与消费升级;服务层面从“吃住行游购娱”全方位提升,打造渔家美食产业链、完善住宿与交通配套、丰富景区业态、优化旅游设施;宣推层面联动省市资源,借力网红、权威媒体与新媒体平台,通过展会与活动扩大东平文旅影响力,实现文旅资源向发展优势的全面转化。
北方的旅游城市,常会遇到“冬季遇冷”的问题。在东平县,对于地域文化资源的挖掘与转化,正在逐渐破解这一难题。
“戴村坝是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在世界水利发展历史也有一席之地。”戴村坝博物馆讲解员马海燕告诉记者,国庆节之后,虽然旅游旺季已过,但是戴村坝博物馆的人流不减,尤其是研学团队数量呈现上升趋势。
来到东平,可以静下心来慢慢欣赏,可以到景区静静体会。欣赏这片土地的山河湖景,体会这片土地的独特文化生态。东平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便宁介绍,近几年,东平县树立链式思维,推动业态互嵌,举办行走大运河、国家垂钓赛、环湖马拉松等赛事活动。引进希尔顿、美仑等高端品牌,新增品质酒店45家、床位2600余个、特色餐饮1998家、餐位数15.9万。2024年全县住宿营业额、餐饮营业额比2019年分别增长193.3%、1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