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12年,齐国的国君齐宣公下令,调集大军攻打相邻的鲁国。在强大的齐国面前,鲁穆公更是吓破了胆,自知不是齐国的对手。
于是,鲁穆公立即召集群臣,商议应敌之策。有人提出建议说:“吴起精通兵法,在鲁国,他的兵法称得上数一数二,若是让他领兵出战,一定能够抵挡齐国军队的进攻。”
然而,也有人站出来表示反对,由于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如今正是两国交战之际,万一吴起是齐国派来的卧底呢!
鲁穆公觉得这番话在理,就放弃了起用吴起为帅的想法。
吴起得知消息之后,竟然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举动,他拔出佩刀将妻子残忍杀害,还砍下了妻子的头颅。他将头颅包裹起来,来到朝堂之上拜见鲁穆公,跪着说:“臣已经将齐国卧底的头颅砍下,请大王过目。”
吴起的做法虽然让人感觉不可思议,但鲁国正需要这样的人,鲁穆公当即任命吴起为帅,让他率军抵御齐国大军,很快就取得胜利。
然而,鲁穆公却一点也开心不起来,因为他根本就没有想过要打败齐国,只是希望吴起能够抵御一段时间,最后就可以少割让一些土地。
此时,有人站出来对鲁穆公说:“大王,赶快撤掉吴起的统帅之位,若是再这么打下去,鲁国就要大祸临头了!”
事实确实如此,一方面,鲁国毕竟只是一个小诸侯国,竟然把齐国这样的军事大国打败,一定会得罪其它诸侯国。另一方面,鲁国和卫国是患难兄弟,而吴起就是卫国人,因得罪卫国国君逃到鲁国,鲁穆公重用吴起就是在背弃卫国。
对于鲁穆公来说,他宁愿鲁国败给齐国,割让一些土地,也不希望把其它诸侯国引过来。
因此,鲁穆公果断下令,撤掉吴起的统帅之位。
除此之外,吴起为了求取帅位而杀掉妻子的事迹,早就传遍了鲁国的大街小巷,鲁国的百姓对他恨之入骨,甚至怒骂他是一个不仁不义的小人。
这样一来,上至鲁国国君,下至鲁国百姓,都不喜欢吴起这个人,而吴起还是不打算离开鲁国,他依然对鲁穆公抱有一丝幻想,渴望鲁穆公能够回心转意。
“或谓起曰:‘夫死者始死而血,已血而衄,已衄而灰,已灰而土。及其土也,无可为者矣。今季孙乃始血,其毋乃未可知也。’”——韩非《韩非子》
就在这个时候,鲁国国内发生了一件事情,“三桓”之一的季孙氏首领在自己的封地遭人杀害,吴起担心自己成为这场政治斗争当中的牺牲品,于是下定决心离开鲁国。
吴起
离开鲁国之后,吴起听说魏国的国君知人善用,于是计划前往魏国去投奔心目当中的明君。
此时的魏国国君是魏文侯,他是魏国的第一位君主,并将魏国发展成为新一代的诸侯国,跻身于“战国七雄”之列。
魏文侯之所以能够创造一番伟业,主要是他善于任用两种人:一种是不臣之人,另一种是不正之人。
所谓“不臣之人”,也就是指不愿意为魏国效力的人。
在魏国有一位隐居的贤人,名叫段干木,他的老师子夏是孔子的学生,在当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而魏文侯也一直将子夏尊为老师,当得知段干木的品行高尚,精通帝王之道,就亲自登门邀请他出山辅佐。
魏文侯
面对魏文侯许诺的高官厚禄,段干木一点也没有动心,他就是想要安安静静地做一个隐士。
魏文侯登门拜访的时候,段干木为了躲避不见,居然从家里的后院翻墙逃走。他的这种举动在当时并不奇怪,《孟子·滕文公下》记载“古者不为臣,不见”。就是说,他不愿做魏国的臣子,就不见魏文侯,以此来表明自己的坚定态度。
然而,魏文侯并没有生气,反而对段干木更加敬佩和尊重。
后来有一次,魏文侯坐在马车上途经段干木的家门口,他马上命令停下来,对着紧闭的大门屈身行礼。
随从觉得有些惊讶,问魏文侯说:“大王,您为什么要行这么大的礼呀?”
魏文侯回答说:“这是段干木的家,他是一个真正的贤人,我怎么敢不行礼呢!他都不愿意做我的臣子,我哪里敢在他的面前放肆。他有德有义,和他相比,我只是多了一些土地和钱财罢了。”
既然段干木不愿意做臣子,魏文侯直接尊他为老师,时常登门向他求教一些问题。而且,每次与段干木见面的时候,魏文侯都是站着说话,即使站累了也不敢坐下。
见此情景,魏国的国相翟璜非常不满,他帮助魏文侯挖掘了不少人才,却从来没有得到魏文侯的以礼相待。
于是,翟璜直接找到魏文侯,将自己心中的不满情绪都说了出来,他对魏文侯说:“大王,论功劳和地位,我都比段干木强,可是您对段干木恭恭敬敬的,对我一点礼貌都不讲。”
魏文侯微笑着说:“我让段干木做官,他不肯,给他钱,他也不要,所以我就以礼待之。你想当官,我让你当国相,你要厚禄,我给你上卿的待遇。你现在又想要实际的好处,想让我以礼待你,这怎么可能呢!”
由此可见,魏文侯任用人才的广大格局,对待段干木这样的人才,他甘愿放下身段,以礼相待。而对待翟璜这样的人才,他在许以高官厚禄的同时,也要让其知道自己的位置。
所谓“不正之人”,也就是指在品德上有瑕疵的人,往往比较骄傲自大,吴起就属于这一类人。
由于之前吴起的母亲病逝,他不回家奔丧;为了取得鲁国的帅位,狠心杀掉妻子。这两种劣迹行为,“不仁不孝”的帽子早就扣在了他的头上,遭到国人唾骂。
因为吴起的口碑不佳,鲁穆公没有勇气对他加以重用。
而魏文侯就与鲁穆公不一样了,他手下有许多像吴起这样的人才,乐羊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
公元前408年,魏文侯派遣大将乐羊攻打中山国,此时乐羊的儿子乐舒正在中山国做官,中山国国君武公派出使者对乐羊说:“你儿子在我们手上,如果你不退兵,就等着给你儿子收尸吧!”
乐羊却不为所动,依然率军权力攻打中山国,武公一怒之下将乐舒杀害,将其放在锅里煮熟,还派人送给乐羊一碗肉羹。
让人感到震惊的是,乐羊竟然把一碗肉羹吃得干干净净。
这件事情很快就传到了魏文侯的耳朵里,他对身边的大臣说道:“乐羊为了我竟然吃自己儿子的肉,可见他有多么忠心。”
大臣却说:“乐羊连自己儿子的肉都敢吃,他还有什么不敢吃的呢!”
听完大臣的一番话,魏文侯开始对乐羊起了疑心,在《战国策》中是这样记载的:
“乐羊既中山,文侯赏其功而疑其心。”
乐羊最终虽然取得了胜利,但这场战争却打了足足三年的时间。在此期间,朝堂之上对他的议论从来没有停止过,大多都是对他的质疑。
尽管魏文侯也开始对乐羊起了疑心,为了让乐羊安心攻打中山国,他还是将这事压了下来。直到乐羊凯旋归来,他才将三年以来大臣的上书拿出来,均是弹劾乐羊作战不利的奏折。
乐羊和吴起一样,在领兵打仗方面无可挑剔,但在个人品行上都存在很大的问题。吴起能够为了帅位残忍砍下妻子的头颅,乐羊则为了打胜仗,吃掉自己儿子的肉羹。
恰巧的是,魏文侯关注的并不是乐羊和吴起的品行,而是真正能够在魏国发挥作用的将领,并给予他们足够的信任。
不仅如此,魏文侯的厉害之处,在于他能够让乐羊这样的“不正之人”效忠自己,也能让乐羊打了胜仗之后认清自己的位置和处境。
正是由于魏文侯能够做到放下身段,礼贤下士,以及独具风格的用人标准,因此才能吸引天下的奇人异士齐聚魏国,吴起当然也是其中之一。
吴起来到魏国之后,他打听到翟璜善于选人,还曾经帮魏文侯举荐了许多人才,于是跑到翟璜家里当起了门客。
得知吴起在鲁国率军击败齐国的经历,翟璜认为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军事奇才,便积极向魏文侯举荐。
但是,魏文侯并没有立即召见吴起,而是先去征求另外一位国相李悝的意见。
在魏文侯的心目当中,李悝可是占据着很高的地位,他是战国变法的第一人。他编著的《法经》更是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后来商鞅变法就是以此作为参考。而魏国能够在战国初期迅速发展壮大,跻身战国七雄,也离不开他在魏国实施的变法。
吴起
魏文侯问道:“你觉得吴起这个人怎么样?”
李悝回复说:“吴起既贪图名利,又比较好色,但他领兵打仗的本事,就连当年的司马穰苴也比不上他。”
李悝的意思很明显,是在夸赞吴起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军事奇才,魏文侯这才决定召见吴起。
“吴起儒服,以兵机见魏文侯。”——吴起·《吴子兵法》
这一天,吴起专门穿上一身儒生的服装去见魏文侯,因为他知道魏文侯尊崇儒家,也算是投其所好,想要给魏文侯留下一个好印象。
吴起虽然穿着儒生的衣服,但却不是给魏文侯讲授儒家的治国之道,而是兵法上的排兵布阵。
看到眼前的这位军事人才,魏文侯非常欣赏吴起,为了试探吴起,他故意说道:“我对行军打仗的事情不感兴趣。”
而吴起一眼就看出了魏文侯的意图,直接点破说道:“大王,我知道您说的都是违心的话,从您以往做的那些事儿,我早就已经看出来了!”
事实上,自从吴起来到魏国,他就一直在留心观察魏国发生的情况。就在前来觐见魏文侯的路上,他还发现,魏文侯乘坐的马车和侍卫手里的武器比较特别。
吴起接着说:“大王,您一年四季都要出去打猎,每次捕到野兽,都会把兽皮扒下来,涂上朱红色的漆,在上面画上丹青和犀牛、大象。可是,用这些兽皮做的衣服,冬天穿了不暖和,夏天穿了不凉快。而且,正常的戟最长才有三米多,您的侍卫手里拿的戟,长的有六米多,短的有三米多。您的马车都用皮革掩护着,连车轮都加了防护,看起来既不美观,坐着打猎也不轻便,不知道您是来做什么呢?”
此时的吴起已经把魏文侯看透了,明明是一副随时要打仗的架势,魏文侯却还口口声声说对打仗不感兴趣。
吴起一语揭穿了魏文侯,他继续说道:“大王,您既然有作战的准备,就一定需要我。如果光有这些护具、兵器和战车,却没有能够使用它们的人,那就像小鸡招惹狐狸,就像小狗挑逗老虎,结果则是死亡。”
吴起知道,魏文侯手下并不缺少能够率军打仗的大将,他也不是要告诉魏文侯自己的军事才能有多么出色,而是要表达的是:自己是为魏文侯量身打造的!
就当魏文侯犹豫的时候,吴起又说:“大王,您想做一位贤明的君主,而贤明的君主都讲求仁义,但是面对敌人不敢进攻,这算不上真正的义,看着战死的将士只会伤心难过,这算不上真正的仁。”
因此,想要成为一代真正的明主,就必须要做到“对内以文德治国,对外以武备战之”。
所以,吴起真正想要献给魏文侯的治国方略,只有八个字,那就是内修文德,外修武备。
凭借吴起的三寸不烂之舌,终于说服并打动了魏文侯。他的才能不仅体现在领兵打仗上面,更重要的是,他还能与魏文侯心意相通,懂得魏文侯的雄心壮志,句句都能触动魏文侯的心灵。
当天晚上,魏文侯亲自布置酒宴,决定隆重招待吴起,还让自己的王后捧着酒壶,在宗庙为吴起举行了拜将之礼,这种规格可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耀。
然而,这只是吴起迈出的第一步,他的终极目标是成为魏国的国相,因为他当初离开卫国的时候曾经立下誓言:“不为卿相,不复入卫”。
在吴起的眼里看来,只要能够立下赫赫功勋,国相的位置就是囊中之物。
公元前396年,魏文侯去世,他的儿子魏击继承王位,史称魏武侯。魏武侯设立西河郡,并任命吴起担任西河郡的第一任郡守。
然而,西河原本属于是秦国的版图,正是吴起帮助魏国打下了这里。秦国一直都想要重新夺回西河,由于吴起坐镇西河郡,秦国也不敢轻举妄动。
根据《吴子兵法》一书中的统计,吴起的一生一共打了76场大仗,其中大获全胜的有64场,剩余的12场也是不分胜负。
吴起之所以能够创下如此辉煌的战绩,后世用两个字来总结,那就是“术”和“法”,这两个字成为了一个实现富国强兵的秘密武器。
魏文侯派吴起率军攻打中山国的时候,行军途中吃的、喝的、穿的和用的,都是和普通的士兵一样,能够做到与士兵同甘共苦。
有一次,军队里面有一名士兵的身上长了脓疮,疼痛难忍,大家看到后都束手无策。
这个时候,吴起走了过来,弯下身子帮助士兵吸出脓血。可以想象,作为军队当中的统帅,吴起可以不顾自己的身份。
然而,他真的是爱兵如子吗?其实并不是,吴起也有自己的动机……
而那位士兵的母亲却一眼看出了其中的隐情,于是留下了悲伤的眼泪,因为她知道自己的儿子即将会战死沙场了。一旁的人感到疑惑,便问她:“堂堂的大将军替你儿子吸出脓血,救了你儿子的性命,你应该感到高兴才是呀,怎么还哭上了!”
士兵的母亲叹了口气,回答说:“你是不知道,当年我的男人在吴起的手下当兵,吴起也帮他吸过脓血。他因为感激吴起的这份恩情,上了战场就拼命杀敌,结果就再也没有回来。如今,吴起又帮我儿子吸脓血,那我儿子也会死在战场上。”
正如这位士兵的母亲所说,吴起的动机就是这样,他所做的一切,就是想要用恩情换取士兵的忠心,从而培养一批不怕牺牲的死士。
当然,吴起的这种动机,不会那么容易就被士兵看出来的,否则就不灵了,这就是吴起采用的“术”。
吴起深知,用“术”太多了,也不是什么好事,这种方式的目的性太过于明显,还需要采用“法”。
有一次,魏武侯向吴起请教必胜的方法,吴起说:“必胜有三个要素,发号布令而人乐闻、兴师动众而人乐战、交兵接刃而人乐死。”
意思是说,如果一支军队渴望听从号令,渴望上阵杀敌,渴望战死沙场,那么这支军队将会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很显然,想要培养出一支这样的军队,仅仅用“术”还不够。用“术”可以让个别士兵为主帅卖命,但无法让所有士兵都卖命。要达到这样的作战效果,就必须采用“法”。
于是,吴起向魏武侯提出了一个立法的建议,那就是“举有功而进飨之,无功而励之”。
所谓“举有功而进飨之,无功而励之”,详细来说,就是根据“士兵由无功绩”来分别对待的原则,具体的内容如下:
对于吴起提出的建议,魏武侯全部答应了下来,并立即着手准备制定相关的法令。
根据《吴子兵法》一书中的记载,公元前389年,秦国的国君秦惠公召集五十万大军,讨伐魏国的西河郡,企图从魏国手里夺回西河郡,双方在阴晋爆发了一场大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阴晋之战。
面对秦国出动的五十万大军,当时的西河郡郡守吴起只有五万军队,兵力人数对比是十比一。
即使双方的兵力相差悬殊,但吴起似乎胜券在握,因为他知道,自己手里的五万士兵,全部都是没有立过战功的,还将其称之为“一人投命,足惧千夫”。
而阴晋之战的结果,正如吴起预料的那样,魏国击败了秦国,成为了历史上以少胜多的一次经典战例。
魏国的五万将士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作战勇猛,正是吴起提议颁布的那条法令所起到的效果,确实印证了那一句“发号布令而人乐闻,兴师动众而人乐战,交兵接刃而人乐死”。
通常来说,随着新一任国君的继位,那么国相的位置也会变更人选。当听说魏武侯将要亲自视察西河郡的时候,吴起感觉机会来了。
作为西河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魏武侯视察西河郡的同时,吴起自然需要全程陪同的,这也是他向魏武侯展示自己才华的一次绝佳机会,说不定国相的位置就是自己的了。
这一天,魏武侯带着一帮大臣来到西河郡,看到周围的大好河山,他不禁感叹说:“凭着西河的险峻,魏国才能固若金汤啊!”
听到这句话,魏武侯的女婿公叔痤马上说道:“大王说的是,这就是当年晋国强大的原因,如果能把西河的防御修好,那么大王的霸业就算完备了。”
公叔痤的话音刚落,吴起摇了摇头说道:“大王刚才说的是危国之言,你这样附和大王,就是在祸害魏国。”
此言一出,吴起算是把魏武侯和公叔痤都得罪了。
魏武侯的脸色一变,气愤地对吴起说:“你凭什么这么说?”
吴起则显得不慌不乱,他镇定自若地解释说:“山河险峻不能保国,大王想要成就霸业,更不能依靠山河的险峻。以前的三苗、夏桀和商纣,他们原本都有着险峻的地势可以依靠,但都因为不施德政,三苗被大禹放逐,夏桀和商纣都亡了国。所以,成就霸业的关键在德行,而不在险峻,如果大王不修德行,那在场的臣子都会成为敌国的人。”
吴起的一句“在于德行而不在险峻”,让魏武侯彻底心服口服,瞬间没有了一丝怒气,并将西河郡的一切事务全权委托给他办理。
要知道,西河郡可是魏国的咽喉要道,足以可见魏武侯对吴起的器重。
吴起为了西河郡的发展,可谓是沥尽心血,地方政治搞得有声有色,地方治安管得井井有条,边境设施建得固若金汤,由他坐镇在西河郡,秦国军队就不敢来犯。
作为国相之位的人选之一,吴起的声望和威望越来越高,魏武侯也越来越敬重他。
西汉文学家刘向编撰的《新序》一书当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楚庄王
有一次,魏武侯在朝堂上和大臣们开会,在整个会议过程中,只有魏武侯一个人做决策,表现得相当满意,自以为大臣们都不如自己。而吴起看着魏武侯一副洋洋得意的样子,就走上前进言说!“大王,我给您讲一个故事吧!”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有一次上朝的时候,下面的大臣们全都鸦雀无声,只有楚庄王一个人讲话。下朝之后,楚庄王则是一脸忧愁,有一位大臣感到十分惊讶,就问:“大王,您每次下朝之后就一脸的忧愁,这是怎么了呀?”
楚庄王感慨地说:“我听说,若是一个诸侯的大臣都能做他的老师,那么他一定能够称王。若是大臣都能和他做朋友,坐而论道,那么他一定能够称霸。若是大臣都感觉不如他,那么就要面临亡国的危险了。今天上朝讨论问题的时候,那些大臣一个个都不说话,这岂不是要有亡国的危险!”
故事讲到这里,吴起观察了一下魏武侯的反应,他已经没有了刚才的洋洋得意。
吴起接着说:“同样的事情,当年的楚庄王面有忧色,而陛下您却面有喜色。”
魏武侯终于明白了吴起的意思,连连道歉说:“老天爷是派您来指出寡人过错的呀!”
通过这里可以看出,魏武侯甚至已经把吴起当成了自己的老师来看待。
一切似乎都在按照吴起预期的轨迹发展着,他隐约能够感觉到,自己距离国相之位只有一步之遥了,曾经许下的那句“不为卿相,不复入卫”的誓言,也将要实现了。
然而,让吴起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等来等去,始终等不到魏武侯任命自己担任国相的消息,反而等来了一个不好的消息。
这个不好的消息就是,魏武侯已经任命田文为国相。
听到这个消息,吴起连续好几天都睡不着觉,他越想越不甘心,越想越不明白,为什么大王会选择田文担任国相?田文到底哪里比自己强?
剧中的吴起
吴起毕竟是武将出身,脾气难免有一些暴躁,他直接找到田文问个明白。
刚一见面,吴起就表现出一脸不高兴的样子,寒暄地说道:“看来要坐上国相的位置,靠的都是命啊!”
田文知道吴起与国相之位失之交臂,心里有些不甘心,便对他安慰了几句。
吴起问道:“要论社会治理,移风易俗,让君臣有义,父子有序,我和你田文谁更能?”
田文回答说:“我不如你。”
吴起接着问:“现在我和你同朝为官,大王更加重用你,还是更加重用我?如果我们两个人都辞官不干了,你觉得大王会舍不得你?还是舍不得我?”
田文回答说:“我不如你。”
吴起继续问道:“我带出来的士兵,在战场上都不惧生死,只要一声令下,他们都能视死如归,你能够做到吗?”
田文的回答还是:“我不如你。”
吴起说:“既然你三样都不如我,大王让你当了国相,不就是因为你的命好嘛!”
听完这番话,田文笑着说:“那我也来问你一个问题,世事变幻,君王年少,还掌控不了局面,大臣们对少主疑虑重重,百姓们也都不定心,面对这样的形势,大王是依靠你?还是依靠我?”
吴起变得沉默了,过了许久才说道:“靠你。”
田文接着说道:“这就是为什么我的位置会比你高,眼下新主刚刚继位,这个时候选择国相,不是看谁的功劳大,大王看中的是我年纪大,是魏国的开国元老,根基比你深,就是为了稳定朝堂内外的局势。”
关于田文和吴起的这番对话,在《吕氏春秋》一书中是这样评价的:
“吴起见其所以长,而不见其所以短,知其所以贤,而不知其所以不肖。故胜于西河,而困于王错,倾造大难,身不得死焉。”
意思是说,吴起只是看到了自己的长处,却看不到自己的短处,只知道自己能行,却不知道自己哪里不行。
正是由于吴起的这种性格,后来也给他带来了杀身之祸,死在了乱箭之中。就连西汉史学家司马迁都为他感到惋惜,《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这样记载:
“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
1.《韩非子》战国末期·韩非著
2.《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西汉·司马迁著
1.吴起不仁不孝?为了求将,母死不奔丧,残忍杀妻子,遭鲁国人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