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戴云
紫禁城的地下藏着多少秘密?
近日,在故宫博物院永寿宫揭开面纱的“九重之下——故宫造办处旧址考古成果展”,或许能给出答案。
值得一提的是,造办处旧址出土的西洋钟表构件、玻璃制品、玉器玉料等均为首次面世。而永寿宫,不少网友认为曾是“甄嬛”住所。
封面新闻记者从展览现场了解到,其内容横跨元、明、清,系统展示了古建营造技艺、造办处匠人劳作与生活风貌,以及中西方技艺交流的历史实证。展览至2026年2月8日结束。
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娄玮表示,造办处旧址的科学挖掘工作,展开了一幅从元代至清代晚期连续不断的历史卷轴。本次展览不仅是对五年考古工作的总结,更是“学术故宫”的成果展示之一。
造办处遗址东北角磉墩平面。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院刊》公众号
造办处是做什么的?
据了解,造办处是迄今紫禁城内面积最大、遗迹类型最丰富、时代序列最完整、学术意义最突出的考古遗存。
何谓造办处?史料记载,康熙时期,清宫在养心殿设此机构承担皇家器物研发与生产。作为内廷最大制造机构,作坊峰值达60余个。
造办处在哪里?今年9月,故宫博物院院刊公众号发布的《紫禁城考古——以故宫造办处遗址为例》一文透露,其旧址位于武英殿以北、右翼门以西、慈宁宫东南、慈宁宫花园以东区域,东邻冰窖,南临内务府旧址。现分南北两区,北区为办公区,南区为通道,占地总面积6700余平方米,发掘区位于北区东南部。
造办处存在了多少年?史料显示,康熙三十年(1691年),造办处大部分职能移至慈宁宫东南院落。通过在明中晚期衙署用房基址上兴建作坊,规模逐渐完备。至1924年末代皇帝溥仪出宫,存续230余年。
造办处都在宫内吗?
造办处归哪里管?答案是内务府。除了御用品制造、修缮、收藏外,还有哪些职能?答案是:还参与装修陈设、舆图绘制、兵工制造、贡品管理、官员赏罚甚至洋人任用等事宜。
“包罗之广,大大超出工艺制造范畴,是宫廷中拥有‘文权’的特殊机构。”展览文献中说。
造办处的工坊都在宫内吗?据了解,其制作网络属“全国性”。除宫中,景山、圆明园等地亦有诸多作坊。此外,一些特种工艺制品由造办处设计画样后,交由杭州、苏州、江宁三织造及九江关、粤海关等处御用作坊制作。
造办处什么样?从《乾隆京城全图》中可看出其东南部区域主要为坐北朝南多重院落布局。
造办处考古有何意义?
“紫禁城考古如同一场巨大而漫长的拼图,而造办处旧址正是其中一块关键拼图。”这句话,来自故宫博物院公众号文章《故宫新展!看见“地下”的紫禁城》。
2020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故宫博物院考古部与奔驰星愿基金共同启动“造办处建筑遗址考古研究”项目。
5年来,考古以“最小干预、微创发掘、见面即停、拼缀复原”为原则,发掘了约2300平方米,逐步还原出地下遗址的历史年代、建筑格局和工艺体系。
据介绍,造办处的考古发现,不仅为北京中轴线历史溯源和成功申遗提供了考古依据,更为了解紫禁城的“前世”,解读紫禁城的“地下史书”提供了实证。
此次考古发现了什么?
历时五年到底发现了什么?往下看:瓷器残片,包括景德镇青花瓷、青花五彩瓷、紫金釉瓷、青白釉瓷、青釉瓷、白釉瓷、南方酱釉瓷、北方化妆白瓷、宜兴窑产品等。
展览中的明代宣德青花瓷器。封面新闻记者卢荡摄影
此外,还出土了石料、骨料等带有加工痕迹的器物。专家认为,其中一些可能是匠人练习的结果,如带有切割痕迹的边角料、带有钻孔痕迹的瓷器碎片等。
专家认为,造办处的生产生活之间并无绝对界限。比如,部分遗迹中发现民窑系生活类陶瓷、棋子等用具。比如,遗址中密布着灰坑等各类生活痕迹。通过土样浮选、骨骼物种鉴定等研究方法,发现了那个时代“打工人”的饮食构成。
造办处工匠的肉食遗留物,包括牛羊猪等动物骨头,甚至蟹钳。封面新闻记者卢荡摄影
造办处工匠留下了哪些食物信息?记者在展览现场注意到,肉食遗留的动物骨骼包括猪、羊(主要是绵羊)、牛、鸡、鹅,其中猪占多数,其次绵羊与鸡、鹅,另有很少量牛。值得注意的是,还出土了蟹钳、鱼骨等“水产遗物”。
北方也有工匠吃螃蟹?专家透露,造办处工匠规模庞大、来源多样,包括“旗匠”“南匠”“西洋人”“招募匠”。史料显示,雍乾两朝姓名见诸档案的工匠有468人上下,清末光绪时期仍有197人。
展览能看到什么?
永寿宫前殿的展览单元,主题为“紫禁城下的大地史书——元明清三叠层”,通过中心展台及“管窥金元”“永乐肇造”“崇基荡平”三个版块,讲述造办处所在区域的前世。比如,元大都的吉光片羽、明代营建紫禁城时打下的万世不拔之基、明嘉靖时对紫禁城外西路的改造。
展厅还复原了造办处遗址的标志性地层——第24号解剖沟北壁,可“一眼看穿”紫禁城地下的七百年时光。
中心展台以1:3的比例模拟造办处遗址地层切块,展现了明早期建筑基础“千层糕”式碎砖夯土层的营造工艺与磉墩遗迹。
展览中的18世纪英国器物。封面新闻记者卢荡摄影
后殿展厅主题为“紫禁城的手工技艺中心——清宫造办处”。通过“金玉作”“造办处出土玻璃制品”“清代瓷器”“做钟处”“匠人日常”等版块,展现了造办处作为御用器物的生产中心及中西方文明交流舞台的重要地位。
故宫地下有什么?
北京是典型的古今重叠型城市,宫禁则是各时期遗迹高密度叠压之地。
专家表示,北京建都以来,紫禁城所在之地并未停止演变。红墙黄瓦、青砖地面之下,密布着几个朝代以来营造、改建、废毁的痕迹。
展览中的建筑构件。封面新闻记者卢荡摄影
学界认为,紫禁城部分建立在元宫遗迹上。元宫位置与明清紫禁城部分重合而偏北。造办处遗址已确认多处元明清营造叠压打破所形成的局面。而出土的早期建筑构件中,金代构件占比甚至超过元代,证明金中都北郊离宫建筑群与今日紫禁城在空间上邻近。
展览中的建筑构件能清晰看到“万历”这一时代信息。封面新闻记者卢荡摄影
元大内空间格局是学界关注的话题,许多疑问尚未圆满解决。此次考古为探究元代宫殿形制与工艺提供了机遇。
“甄嬛”曾住永寿宫?
展览所在地——位于“内廷西路”的永寿宫,为何有传甄嬛曾在此居住?
本次展览所在地,位于“内廷西路”的永寿宫。封面新闻记者卢荡摄影
记者在现场看到,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的永寿宫为两进院,前院正殿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顶。正殿有东西配殿各3间,后院正殿5间,东西有耳房,殿前东西亦有配殿各3间。院落东南有井亭1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