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湖晚报)
转自:南湖晚报
图片由AI生成
N晚报记者 王 一
在乌镇,有一家常年占据大众点评区域榜首的咖啡店。它不在市区,也不在景区,而是安静地藏在村子里。
来到桐乡乌镇横港书院,沿着石子小路走上百来米,循着指示牌拐进巷子,空气中渐渐浮起咖啡香。铃兰咖啡,就这样出现在眼前。
研磨机轻响,咖啡香气与院子里郁郁葱葱的大树相得益彰,让人在品尝咖啡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呼吸。
店主姚晓华调试着相机,正准备在小红书上更新一组店铺照片。“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不少客人是通过线上推荐找过来的。”令人惊讶的是,这家藏在村里的小店,周末日均客流能达到百余人次。
作为桐乡本地人,姚晓华将在横港村开咖啡馆视为一种“回归”,让生活的理想扎根于乡土,并借互联网东风吸引八方来客。在乌镇,像她这样的年轻人并非个例。
“90后”乌镇非遗扎染手艺人单佳欢,开了一家扎染体验馆,将江南韵味十足的蓝调色彩变成流量密码,也让这家小店成了乌镇老街上的网红新坐标;“95后”女孩王雨雯和程海芳合开了一家糖水铺子,同样凭借社交媒体的精准引流,收获了一批忠实的远方食客……
“这里有古镇的底蕴,也有互联网的活力。”姚晓华说,“两种看似迥异的元素在这里奇妙融合,年轻人可以来创业,也可以选择‘慢下来’,可能性很多。”正因如此,这里也被称为乌镇的“青年养老院”。
自由、包容,渐渐成了这座古镇的另一种气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异乡人来到这里。
从事广告业的“数字游民”紫尘是铃兰咖啡的常客。去年,她为寻找一个带院子的家和一份安静的生活节奏,离开高压职场,来到了乌镇。一年来,她住在横港村民宿,将这间咖啡馆作为移动办公点。点一杯咖啡,带一本书,偶尔与店主闲聊……这方小天地里的简单日常,成了她最好的精神疗愈。“在这里,既能享受自然的宁静,也能感受各种盛会的热闹,两种状态切换得刚刚好。”她说。
在乌镇“躺平”的日子里,紫尘也有了新的方向。她说:“‘躺平’,不是消极逃避,而是在寻找更值得奔赴的方向。在乌镇,我找到了‘慢下来’的勇气,也有了重新出发的动力。”前几天,她已飞往另一个城市,寻找新的生活方式——在乌镇“充电”后,她再次出发。
乌镇,古朴也开放,宁静也鲜活。在这里,有人安顿,有人追寻,也有人短暂驻足后再启程。它不问你的方向,就在这里,与你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