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4点,沙特国王港的工地上已响起机械轰鸣。 中国工人踩着沙丘的脊线,在52℃的高温下推行“三段式工时制”。清晨4点至10点、傍晚4点至夜间10点集中施工,正午全员休整。 工地每日消耗3万升绿豆汤、2万支补盐口服液,28辆空调大巴组成“通勤专班”,确保工人往返营地全程处于凉爽环境。 这片占地相当于1570个足球场的“海洋工程巨无霸”,正是沙特“2030愿景”的缩影。 而就在几个月前,沙特与中国签下价值1.1万亿美元的NEOM未来城合作大单,相当于沙特两年石油出口总收入的总和。
沙特深知石油终将枯竭。 这个全球最大石油出口国,其80%的财政收入依赖原油,但2014年和2020年的油价暴跌让经济连遭重创。 更紧迫的是,全球碳中和浪潮下,电动车替代燃油车的速度远超预期,沙特必须为“后石油时代”寻找生路。
2016年,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推出“2030愿景”,核心是经济多元化。 其中,NEOM未来城是最疯狂的赌注:规划占地2.65万平方公里,接近两个北京市的面积,计划容纳900万人口,完全依靠可再生能源供电。 项目包括170公里长的“镜线”(The Line)、沙漠滑雪胜地Trojena、漂浮工业城Oxagon等,目标是成为“全球追梦者之地”。
但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2024年,沙特被迫下调NEOM的目标。2030年人口预期从150万降至30万,170公里的“镜线”届时仅建成2.4公里。 主权基金甚至暂缓批准2024年预算,部分工程推迟至2030年后。 为筹资金,NEOM不得不发行伊斯兰债券,募资130亿美元。
欧美国家质疑:为何是中国? 答案藏在沙特阿美的“全球最严标准”考验中。 中国团队在国王港项目引入BIM协同管理平台,对钢结构厂房累计采集12万组数据,偏差率控制在0.3%以内。通过“碰撞检测”技术,提前发现328处管线冲突,节省返工成本1800万元。
更关键的是中国基建的全产业链能力。 从设计、施工到运维,中国企业能一站式打包交付。 相比之下,欧美企业常需分包多家公司,成本高、协调难。 例如麦麦高铁项目中,中国在盐碱地和沙暴区用60天完成主体工程,而欧美企业因高温和短工期望而却步。
中国还有一项独门绝技:沙漠治理经验。 中国是全球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但通过光伏治沙、草方格固沙等技术,使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改善。 在NEOM的规划中,中国方案直接融入设计。光伏板既发电又固沙,板下种植耐旱植物,形成生态循环。 这种技术对沙特弥足珍贵。
此外,中国坚持不干涉内政原则。 与常附加人权条款的欧美不同,中国合作聚焦纯商业逻辑。 沙特《阿拉伯新闻报》直言:“中国人的承诺,从来落地有声。 ”
“镜线”是NEOM的核心:两座平行摩天楼构成长170公里、宽200米的线性城市,外墙覆盖镜面幕墙,与沙漠融为一体。 楼内分层设计,地面为步行区,中层为商业空间,底层为高速交通线,号称“零重力城市主义”。
但挑战远超想象。 沙漠中建500米高的摩天楼,需应对沙暴、高温和地基不稳问题。 中国团队在红海边打下106米深的桩基,采用特殊混凝土配方抵抗盐蚀。为防沙暴,建筑边缘安装可伸缩玻璃屏障。 然而,截至2025年,项目仅完成总长的1.4%,工期可能延至2070年。
争议同样存在。 环保组织批评NEOM可能破坏沙漠生态,人权团体关注外籍劳工权益。甚至沙特内部质疑,如此宏大的项目是否真能实现经济回报。 但沙特主权财富基金负责人亚西尔·鲁迈扬强调:“去年沙特外国投资增长24%,达到317亿美元。 我们曾将沙特带向世界,如今世界正向沙特走来。 ”
中沙合作已超越简单工程承包。 在2022年首届中阿峰会上,沙特直接成立“丝绸之路产业服务公司”,为中沙企业搭建合作平台。 双方在新能源、数字经济、航天等领域深度绑定:沙特卫星由中国火箭发射,华为参与NEOM的5G架构设计,中国晶科能源为项目提供光伏治沙技术。
这种合作重塑了国际规则。 中国技术标准被写入NEOM的环保指南,华为的通信协议成为智慧城市骨干。 中东研究所专家卡伦·扬指出:“部分大型项目的收缩未必阻碍外资,反而体现有效的财政把控。 ”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中沙模式证明:不站队也能发展。
NEOM工地上,5万名中国工人与来自印度、巴基斯坦的劳工共同奋战。 沙漠边缘,草方格固住的沙地上冒出绿芽,光伏板下滴灌系统悄然运行。 但外界质疑未停:线性城市能否解决人口聚集带来的交通拥堵? 镜面外墙会否加剧光污染? 在干旱区建“滑雪胜地”,能源消耗是否违背零碳承诺?
沙特用行动回应:为主权项目设立专项基金保底资金链,中国则拿出“分秒必争”的施工方案。 一位参与项目的工程师说:“这里没有科幻滤镜,只有钢桩、混凝土和汗水。 ”
全民炫饭打卡挑战
上一篇:清照泉城·明水古城度假区携手泰安 共启“泉式度假”新体验!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