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里,表面上都是一家人,其实在人心中,常常会分成两种:自己人,外人。
有血脉关系的人,是自己人,打断骨头连着筋,怎么也走不散。
而没血脉关系的人,就是外人,因为婚姻而存在,婚姻没有了,就会离开。
很多人,带着私心,总是提防外人,袒护外人,从而引发家庭关系危机。
作为儿媳、女婿,一旦感觉自己被当成外人,那就对大家庭,失去了好脸色,更谈不上什么尽孝。
作为老人,如果儿媳、女婿长期不上门,别以为“排外”成功了,其中有大量的隐患。
1.老人和儿媳女婿不和,儿子女儿夹在其中,左右为难。
2.一旦翻脸,儿女还可能被老人逼着离婚。
3.周围邻居的指指点点,让人脊背发凉。
4.过年过节,家庭失去了氛围,带着一股寒意。
5.给孙辈做了坏榜样,好家风无法传承。
“冤家宜解不宜结”,我们对社会上的人,都要化解矛盾,对儿媳女婿怎么就不去化解呢?翻脸,还不如和解,主动把好关系争取过来。
走动,争取自己主动。
从前有一个禅师,对外宣称,学会了移山大法。
有人就让他展示一下。
他说:“山不过来,我就过去。”然后朝着大山走去,周围的人顿悟。
对方不进门,那你去对方家串门,不也是团聚吗?关键是,很多老人放不下脸面。
很多老人,有一种“强烈的辈分观念”——“我”是长辈,儿媳女婿是晚辈,凭啥长辈去拜访晚辈?就应该是晚辈孝顺长辈。
聪明的老人,形成了“平等思想”。婆婆和儿媳,也可以做朋友,甚至是闺蜜一样。岳父和女婿,可以是一起做生意,如战略伙伴。
看过很多家庭,到了过年,老人就启动行程,到儿女家去,而不是等儿女来老家过年。
老人空闲时间多,儿女忙着工作,并且在外地。
老人的做法,让儿女很感动,也增加了年味。
当老人带着自己做的特产,到儿女家,一样一样拿出来的时候,人人都会感受到老人的心意。儿媳女婿在场的话,同样会被感化。
人心都是肉长的,哪能一起冷冰冰呢?只是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台阶,就长期做冷的样子。
坐等人尽孝,往往会失望。去靠近尽孝的人,一切都会温暖起来。你给我方便,我也会给你方便。
交往,争取保持边界。
远香近臭的道理,大家都知道。
儿媳女婿、老人,一般是不会住一套房子的,而是分开住。形式上,就是几个小家庭,经济上单独核算。
分家之后,几代人的关系会好很多。
但是“情感上的边界”,比空间距离,显得更加重要。
一些老人,总是喋喋不休,对儿女的婚姻,各种指点,或者指责。儿女找对象的时候,老人就不认可,就是儿女结婚了,老人还翻旧账,记得找对象时的各种不愉快。
彩礼太多了,房子没有买,亲家不好相处,婚礼举办太匆忙......当老人说这些的时候,就令人反感。
一些老人,管不住自己的嘴,把家庭的隐私,随时告诉街坊邻居,亲戚等。丑话,绕一个圈,就被儿媳女婿听到了,这非常扎心。
比方说,儿媳结婚之前,有谈几个男友,甚至有同居过。这老人对邻居谈起来,太丢人。此后,儿媳进小区,都要戴上面具才好,否则脊背发凉。
一些老人,一辈子都袒护自己的孩子,贬低他人的孩子。但凡儿女有家庭矛盾,都是对儿媳女婿骂骂咧咧。
被言语伤害过的儿媳女婿,是不会上门的。老人看明白了,就马上改正,少说几句,家丑不外扬。
有了言语和空间的距离,大家相处愉快了,那进门出门,就是常事。
平时,争取自身价值。
社交,本质上是价值交换。老人和儿媳女婿,也存在这样的情况。
价值,一是经济价值,二是情绪价值。
如果老人很穷,生活费都要子女全部供应;儿女给了钱,还要被老人数落。这家庭关系,怎么会好呢?
做一个有价值的老人,走到哪里,都被欢迎。
人老了,得到儿孙一点点的关照,就应该说“谢谢”,而不是理所当然。
人老了,给儿媳女婿的成绩,点个赞,还是可以做到吧。别吝啬自己的好情绪。
人老了,如果自己退休了,也力所能及地帮助子孙应急。比方说,孙子去游玩,老人买一点零食,就完全可以。儿媳失业期间,给她一点点生活费,也可以。
人老了,多锻炼身体,也是给晚辈减少孝顺的压力。健健康康的,不仅自己舒服,还常常可以帮助子孙做点什么。
心理学上有一个“相似性吸引效应”,就是说一个人的言行举止,符合对方的价值观,那就能够和睦相处。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儿媳女婿来了,一开始是互相吸引的。老人顺势去做,表达欢迎,善意,愉快地交谈,多做倾听者,也在经济上吃小亏,这一家人的氛围,就长期存在。
相处的过程中,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要争取第一时间就和解,而不是赌气,不搭理。
引发家庭不愉快的,往往都是琐事,何必小题大做呢?
做人,争取自己变好,而不是苛求对方变好。
作者:布衣粗食。
配图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