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国政府停摆的天数达到了39天,创下历史最长纪录时,成千上万的普通民众正为基本的生计问题担忧,像是吃饭、取暖和出行等需求。停摆始于10月1日的政治僵局,这场僵局已经超出了两党之间政策争执的范围,发展成了一场切实影响民生的危机。而华盛顿的政客们依然纠结在谈判的细节上,难以达成一致。
首先,我们从最直观的“堵”说起。机场是国家的门户,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旅客往来,体现着国家的活力。但是,这次政府停摆让美国的主要机场成为了“重灾区”。原因很简单:那些负责空中交通管制和安全检查的联邦雇员,他们是公务员,政府停摆了,他们的工资就没有保障。试想,谁能一直不领工资上班呢?于是,很多人因生活压力选择请假,甚至有的干脆不来工作。结果,空中交通管制人员不足,安检效率大大降低,造成航班大面积的延误和取消。已经有三百多万名旅客的行程被打乱,交通部长甚至公开表示,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可能会不得不关闭部分空域,后果无法想象。
接下来是“肚子问题”,这可大事了。美国有四千两百万低收入人群,平时他们依靠联邦食品救济计划维持生计。可是政府停摆后,这笔救济款也停止发放,这意味着每八个美国人中就有一个人可能面临没饭吃的困境。虽然法院后来裁定政府可以动用部分应急资金发放救济金,但从裁定到钱真正发放到位,至少得过一段时间。很多州恢复全额发放可能还要等好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电视和报纸上,经常能看到那些领取免费食物的排队长龙,看着让人心酸。眼看着感恩节即将到来,那是家人团聚的日子,但对很多人来说,连温饱问题都可能成了难题。
然后是取暖问题。北方的冬天真是冷得让人无法忍受!有五百九十万低收入家庭每年冬天都依赖联邦的取暖补贴来抵御严寒。但政府一停摆,这笔钱也被冻结了。专家们纷纷警告,如果不及时发放取暖补贴,可能会有成千上万的人因为无法抵御寒冷而面临生命危险,想想都让人不寒而栗。
此外,还有七十五万名联邦雇员,他们是美国社会的“螺丝钉”。一旦政府停摆,他们就成了“无薪打工人”,甚至有些人被强制休假,从10月到现在,甚至一个月的工资都没见着。这些人也都是普通百姓,背负着房贷、车贷、孩子的学费,生活压力巨大。许多人只能靠去食物救济站领些免费食物,勉强维持生计。
更令人担忧的是,甚至连军人的工资发放都出现了问题。虽然政府尽力凑了些钱给军人发了工资,但如果僵局继续下去,谁能保证下次还能按时发放?军心动摇,这可是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的大问题。
不仅如此,旅游业也受到了冲击。国家公园、博物馆等公共场所停业一整个月,导致旅游和相关服务行业的收入大幅缩水。民众看到这场乱局,自然对未来感到不安,消费者信心指数降到了多年来的新低。政府停摆不仅影响了政府自身的运作,还打击了民众的消费欲望,拖慢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
而此时,华盛顿的政客们在做什么呢?就在民生危机加剧的时刻,两党在谈判中依然停滞不前。民主党领袖舒默虽然看到民众的怨声载道,提出了一个“妥协方案”,即先让政府重启,接着延长医疗补贴一年,并考虑共和党提出的医保法案修改建议。显而易见,这个提案是民主党为了打破僵局作出的很大让步,舒默自己也说,只要共和党同意,这一切就能结束。
然而,共和党领袖图恩当天就果断拒绝了这一提案,表示“没戏”。他的理由是,不能颠倒谈判顺序,必须是“先重启政府,再讨论医疗政策”。更有意思的是,他一边拒绝民主党的提议,一边在参议院讲话时,装作关心地呼吁民主党“关注民生问题”。这种表面上呼吁民生,背地里却执着党派利益的做法,真让人替那些受苦的民众感到不值。
特朗普总统则将责任完全推到民主党身上,要求议员们继续留在华盛顿“谈判”。两党像两个争夺玩具的孩子,谁也不愿意先让步,而这个“玩具”,就是国家的正常运转和数百万民众的福祉。虽然双方都口口声声说要“以民生为重”,但实际上一心想着党派利益。
这场停摆的核心争议,正是围绕着《平价医疗法案》展开的。民主党希望延长医保补贴,担心两千多万参保人的保费会翻倍;而共和党则反对这笔开支,坚持要先恢复政府运作才能谈其他事。
将民生福祉作为政治博弈的筹码,实在让人感到寒心。联邦政府欠下的薪资已经超过了二百亿美元,但政治内耗依然没有停歇。这就像一剂慢性毒药,一点点侵蚀着美国的社会治理能力,同时削弱国家的经济活力。
这场持续了一个多月的政治闹剧,最终受害的依旧是无辜的普通民众。这一切生动地展示了美国政治极化下的治理困境。当党派之争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当政客们只顾自己的政治利益,而不是为民众着想时,最终受损的将是国家的根基和民众的福祉。
什么时候,政客们才能真正将老百姓的困苦放在心上,而不是当作他们政治博弈的牺牲品呢?这,恐怕是这场停摆给人们最深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