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曹磊11月15日报道:2025年中国邮轮旅游市场迎来显著增长,核心市场上海前三季度接待邮轮游客达75.5万人次,同比增幅45%,已超2024年全年水平,成绩瞩目。然而,横向对比国际市场、纵向审视长期发展,中国邮轮市场仍处于恢复性阶段,产业生态体系深层次建设需求日益迫切。中国旅游车船协会邮轮游船游艇分会会长、中船邮轮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国兵指出,原创邮轮凭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产业带动效应,成为破解市场增长“隐形天花板”、推动中国邮轮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原创邮轮的核心要义在于适配本土需求与融入中国文化。尽管中国邮轮产业已实现价值链、制造链的全贯通,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的成功交付运营验证了从制造到运营的可行性,但在创新链上仍处于补链阶段——运营端的经验与数据尚未转化为研发制造的驱动力,真正贴合中国消费者习惯的原创邮轮尚未出现。长期以来,邮轮产业的欧美文化主导格局,亟待通过本土原创实现根本性突破。
杨国兵坦言,当前中国邮轮产业的需求端、供给端、政策端三大基本面未发生结构性变化。需求端虽收入门槛达标,但邮轮文化仍在重塑,有效护照持有量未增长,人口基数呈下降趋势;供给端总运力从2019年4.7万降至2025年2.7万,国际邮轮公司资源部署收缩;政策端虽持续优化,但与欧美成熟体系相比仍有提升空间。在此背景下,2025年的市场增长更多源于恢复性反弹,全年规模预计仅恢复至2019年的70%,与欧美市场的稳定增长形成差距。
有效供给不足是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瓶颈,而原创邮轮正是增加有效供给的最直接方式。相较于产品优化、国际邮轮部署等手段,原创邮轮基于本土运营数据研发,能最大化满足中国乘客需求、呈现中国文化,同时带动文化培育、政策创新与产业集群发展。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已成为文旅创新标杆,印证了原创邮轮的产业价值。
参照国际惯例,原创邮轮开发需历经需求整合与船型开发、设计建造交付、运营维保改造三大阶段,其中顶层策划阶段是核心竞争力所在。这需要构建运营与设计多学科联合团队,打通创意链,同时完善基础技术研究、金融服务、绿色环保等十大类配套能力。
推动原创邮轮落地,需坚持“四轮驱动”模式:以新船订单为原动力,鼓励中资邮轮公司抢占“首艘中国原创邮轮”先机;以国际合作为标准模式,保障技术先进性;以“以我为主、全球合作”构建供应链体系,掌握主导权;以政策支持破除障碍,破解产品限制、融资难题等痛点。
目前,中国已形成以华夏邮轮、中船邮轮等为代表的运营与研发力量,以外高桥为核心的建造能力,以及国际国内一体的供应链体系。杨国兵表示,依托这些基础,原创邮轮的开发条件已成熟。未来,随着原创邮轮的落地与推广,中国邮轮产业将打破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的界限,既扎根文化传承土壤,又接轨全球产业趋势,推动中国从邮轮大国向邮轮强国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