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嘉兴日报)
转自:嘉兴日报
■记者 谢梦骑
通讯员 刘 源 沈雨华
【历史长镜】
“十四五”收官之际,南湖区“大三星”片区农文旅融合发展捷报频传:年接待游客量升至168万人次,旅游经营总收入强势突破1.02亿元!
这片充满生机的乡村热土,不仅孕育出片区产业融合的硬核硕果,更成为南湖区打破产业壁垒、为乡村发展注入全新动能的鲜活样本。
“十四五”开局以来,南湖区锚定“红船领航、全域赋能”战略方向,打破“一村一业、一产独大”的桎梏,开辟出“赏景、体验、消费”三位一体的农文旅融合新赛道。
从凤桥镇万亩桃园的灼灼芳华,到大桥镇优质葡萄园的鲜甜体验;从余新镇田园综合体的诗意栖居,到新丰镇生态农庄的亲子乐趣,南湖区的每个村落都绽放出独一无二的特色魅力,勾勒出“一村一景、一村一品”的全域美景。
如今的南湖区,已成功培育32类特色文旅产品,精心打造6条共富文旅精品线路,更以强劲的吸引力招引10个新兴文旅业态落地,撬动社会资本超2000万元注入乡村发展。昔日单纯的农产品产出地,如今已蝶变为长三角游客心向往之的“诗与远方”,农文旅融合的“乘数效应”持续释放,正让南湖区的全域乡村焕发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十四五”足迹】
从“卖桃子”到“卖风景”
稻田变景区
“以前来南湖乡村,顶多摘摘桃子、逛逛农田,总觉得少点新意。现在却能带着孩子玩亲子乐园,晚上还能听场乡村音乐会!”在南湖区凤桥镇三星村,来自上海、杭州等地游客的这番话,道出了南湖区农文旅业态红火的原因。
“十四五”期间,南湖区锚定“农文旅融合发展”目标,着力为每个乡村打造独特的文旅记忆点。无论是水乡风情的村落,还是果香四溢的农庄,都被赋予了专属的文化标识与体验场景,最终构建起“全域可游、处处可玩”的乡村旅游新格局。
五年中,南湖区推进和美乡村“三大行动”:完成510栋农房改造,升级近百公里村道,完成一批行政村的管线序化,全域推广“三小园”(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建设,乡村颜值大幅提升。
南湖区全域乡村业态创新很快呈现出“多点开花、各具特色”的态势。
余新镇长秦村围绕“渔文化”核心,打造“里想田园”综合体,推出“渔里问道”研学课程。孩子们可以跟着渔民学习捕鱼技巧、了解水乡渔业历史,还能在“大鱼海棠”主题派对屋里举办特色活动。去年,“渔里问道”片区接待来自台湾、四川等地的调研团9批次。
新丰镇举办“汉塘文化荟”,游客走进田间体验生姜采摘,还能参与生姜美食制作,
制图:谢梦骑
甚至可以亲手设计生姜文创产品,让“小生姜”成为乡村旅游的“大IP”。
大桥镇则深挖南河浜遗址的史前文化资源,打造“文明之源”旅游带,游客近距离感受现代农业与远古文化的奇妙碰撞,让乡村旅游多了一份历史的厚重感。
从单一的农业观光到多元的业态融合,从零散的景点布局到全域的场景营造,南湖区用五年时间,完成了农文旅发展的“华丽转身”,更多业态随着片区发展模式逐渐延伸。
联丰“音乐村”将音乐节舞台摆进田间、闲置农房变音乐厅,2024年南湖区策划乡村音乐汇、百人青春派对等活动20余场,吸引年轻游客超8万人次;永红“研学村”依托神润斋3A级景区,开发“行走的山水课堂”,全年承接中小学研学团队92个班次,让乡村成为“活态教育基地”。
科技赋能农业
老产业玩出新花样
“以前卖农产品靠路边摊,风吹日晒不说,还得看天吃饭。现在我们的桃子贴着‘凤桥水蜜桃’的统一标签,线上直播间一上架就被抢空,价格比以前提高了!”三星村桃农陈慧春的这番话,正是南湖区以品牌化运营激活农文旅产业活力的写照。
五年的精心布局,让南湖区聚焦“全域IP打造”,将原本零散分布的乡村资源、特色农产品整合起来,打造统一的文旅品牌,“南湖乡村游”一度成为长三角地区休闲度假旅游的热门地。
区域公共品牌,是南湖区特色农产品IP的核心卖点。凤桥水蜜桃、余新大米、大桥蜗牛、由桥小龙虾,这些特色农产品有着统一的IP视觉形象,包装上的醒目字样,还搭配各式各样的插画,强化了游客的记忆点。
线上,南湖区农民不仅开通了抖音商城,还打造了“共富集市直播间”,邀请当地村干部、种植大户化身“主播”,向网友们介绍农产品的种植过程、特色优势。“南湖品桃季”期间,凤桥镇的村干部走进直播间,短短2个小时就卖出了1500多公斤水蜜桃。线下,南湖区整合了各镇的农产品展销中心,在市区开设了“南湖农文旅特产店”,同时与周边城市的大型超市、农贸市场合作,设立“南湖特色农产品专柜”,拓宽销售渠道。
节庆活动,则让南湖区的农文旅全域IP更具传播力和吸引力。
“十四五”期间,南湖区相继举办了“南湖品桃季”“端午民俗文化节”“乡村音乐汇”“稻田艺术展”等一系列特色活动,将农业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娱乐完美融合。端午节举办的“端午民俗文化节”,则在南湖边开展龙舟赛、包粽子比赛、民俗表演等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
去年“南湖品桃季”期间,累计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次,带动水蜜桃及周边农产品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此外,南湖区还在余新镇打造了“稻田艺术公园”,每年根据不同主题种植彩色水稻,形成栩栩如生的稻田画,“红船”“大熊猫”“卡通人物” 等图案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拍照,成为南湖区农文旅融合的又一张“网红名片”。
文化与医疗服务让全域体验更有“深度”。南湖区实现农村文化礼堂全覆盖,建成29个礼堂书屋、21家智慧书房,“10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 覆盖所有村落,游客可在乡村图书馆品读地方文献,在文化礼堂观看皮影戏、竹编等非遗展演。
南湖区还常态化开展“遇见南湖”文体活动,“村K”“村BA”“水乡龙舟赛”等群众活动超百场,游客可随时加入,与村民一起感受乡村的热闹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