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中原大一统王朝,如秦汉、隋唐、元明清,为了应对外来入侵和内部动乱,都有庞大的军队。各朝虽有强大的军力,但也都受制于当时的经济和人口规模,军队数量很少超过百万(宋朝除外)。因为庞大的军队会消耗大量的国家资源,尤其是维持军队所需的粮食。因此,如何平衡庞大军队与资源供给之间的关系,成为历代王朝必须面对的难题。
如果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好,可能会威胁到整个朝代的统治。例如,汉武帝时期,汉朝在征伐匈奴和其他战事中取得了大量胜利,使得汉朝的国力达到巅峰。但是,随着战争的持续,过度的军事开支导致国力透支,造成了“海内虚耗,户口减半”的局面,最终使得汉朝开始出现“亡秦之迹”。
然而,在明朝,朱元璋曾自豪地说过一句话:“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这句话虽然有些夸张,但当时明朝确实拥有一支约一百八十万人的庞大军队,且在一定程度上,朱元璋能够维持这支庞大军队所需的资源而没有对百姓造成过多负担。这一现象的原因,正是在于朱元璋所推行的军户制和军屯制度。
然而,有趣的是,朱元璋引以为傲的“不费百姓一粒米”的军户和军屯制度,在不久之后就遭遇了破坏,而且这一制度的破坏直接导致了明朝军队战斗力的下降。那么,为什么这个看似“完美”的制度会遭到破坏,且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军户军屯制度的具体内容。
元朝末年,天下混乱,群雄割据。朱元璋从应天起家,最终凭借庞大的明军统一了全国。在反元战争中,明军一开始就有着庞大的规模和强大的战斗力。即便是明朝建立后,国内局势依然不稳,元朝的残余力量依旧存在,因此,保持明军的数量对新生的明帝国至关重要。同时,元末战乱使得大量土地荒废,人口锐减。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朱元璋在唐朝的“府兵制”基础上,设计出了一个理想化的军户军屯制度(也叫卫所制度)。
朱元璋本着“寓兵于农”的设想,首先将全国的户口分为民户和军户,军户世代为兵,平时耕作,战时参战。他还将全国军队划分为约四百个卫所,每个卫所有五千六百人,并将这些卫所分布在全国各地。明朝政府将大量土地分配给卫所的士兵,实行屯田制,并严格规定了每个卫所的兵力分配,如边境的卫所,三分之一的士兵负责守卫,剩下的七分负责耕作。军屯所得的粮食全部供给军队使用。
从表面看,朱元璋所设计的军户军屯制度具有许多优点。首先,实行军户制,有利于稳定军队数量并能够在战时迅速征调。其次,军屯制实现了兵农合一,军队的粮食自给自足,减少了国家的财政负担。最后,军屯制避免了政府在转运粮草过程中可能带来的巨大资源消耗。因此,这种制度对于保障明军的数量和战斗力,巩固了明初的统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然而,这个制度也有致命的缺陷。在封建农耕时代,保证生产的根本是土地,而军屯制的实施本质上依赖于土地。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不断增长,土地逐渐被大规模兼并。明朝时期,土地兼并现象非常严重,许多权贵、军官、甚至宦官开始侵占军屯的土地。一些官员和军官的贪婪,导致了军屯土地的大量流失。
《明实录》记载了兵部尚书王骥的上疏,他指出:“国初,贵州二十卫所屯田、池塘共九十五万七千六百余亩”,但经过几十年,这些土地和池塘已被占据,剩下的只是“徒存虚名”,而许多贫困的军士们“无寸地可耕”。例如,有一位在陕西任职的太监王贵霸占了军屯土地一万亩,逼迫一千多名军士为其耕种。士兵们的生活极为困苦,“军士妻子衣食不给,皆剜蕨根度日”。这些本应耕战的军士们只能忍气吞声,无法反抗。
与此同时,军户家庭也在不断扩展。开国初期,军户家庭的规模相对较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增多,原本的土地无法满足越来越多的军户的需求。土地的匮乏加剧了军户们的困境,他们的生活逐渐陷入贫困。随着越来越多的土地被侵占,军户们的生活愈发艰难,许多士兵开始逃亡。
面对士兵的大规模逃亡,明朝的军官并未采取有效措施遏制,反而对逃亡士兵放任自流,因为他们可以从中“吃空额”,即士兵逃亡后,军官可以获得士兵的名额。因此,许多地方的卫所士兵数量逐渐减少,到了正统三年(1438年),逃亡的明军士兵已达到一百六十万之多,剩下的士兵多是老弱病残,军队的战斗力大幅下降。军户军屯制度的初衷完全破灭,明军的战力也因此急剧下降。
总的来说,尽管朱元璋在明朝建立初期所创立的军户军屯制度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土地兼并问题和大量士兵逃亡,制度逐渐崩溃,明朝的军队也因此失去了曾经的强大战斗力,最终迫使明朝改革为征兵和募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