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1月以来,中日关系持续紧张,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外交部等部门相继发布赴日旅行提醒,建议中国公民在此期间谨慎前往日本。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尽管官方已多次警示,仍有一部分人执意前往日本。
“好言难劝该死的鬼?”这些人究竟图什么?或许,“沉没成本”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尽管文旅部连续三天发出警报,外交部在醒目位置提示“谨慎前往”,航空公司也提供免费退改签服务,但上海浦东机场、东京羽田机场的到达大厅里,仍然可以看到不少中国游客的身影。他们推着大大小小的行李箱,神色复杂,显然并非兴高采烈。这一幕让早早守候在机场,准备拍摄“中国游客锐减”画面的日本媒体大跌眼镜。
当日本记者将话筒对准这些“顶风出行”的中国游客,试图寻找答案时,或许期待听到的是对日本文化的热爱,或是“政治归政治,旅游归旅游”的说辞。然而,他们得到的却是关于“沉没成本”的无奈倾诉。
对于普通工薪阶层而言,一场跨国旅行并非一时冲动,而是需要提前数月精心筹备的。请年假、调休、抢购早鸟票,这些流程早已完成。此时,突如其来的风险提示,虽然让航空公司提供了机票全额退款的便利,但真正的问题在于日本当地的预订条款。许多熟悉日本自由行的游客都知道,日本住宿预订规则严苛,尤其是热门民宿或酒店,临近入住日期的订单往往无法退改。
一位在机场被日本记者围住的上海阿姨无奈地表示,机票虽然能退,但酒店和各种预订费用加起来高达数万元,几乎是她半年的退休金。如果现在放弃,损失实在太大。
爱国情怀固然重要,但在真金白银的巨额损失面前,普通家庭很难视而不见。这并非简单的“想不想去”的选择题,而是“去则闹心,不去破产”的困境。当然,还有日元汇率的因素。
昔日滤镜的破碎
如今的日元汇率,对于有高端消费计划的人来说,日本简直成了巨大的特卖场。购买几个名牌包包的差价,足以抵消往返机票和在日本的食宿费用。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诱惑。
然而,日本旅游不应过早庆祝。此前,日本旅游在中国游客心中一直带有厚重的“滤镜”。明星网红的推崇,大小S姐妹将日本视为“后花园”般的喜爱,都在过去十几年里为日本旅游镀上了一层金身。即使经历了三年疫情封闭,日本在今年前九个月仍然吸引了500万人次的中国游客,甚至超过泰国、马来西亚,重回热门旅游目的地榜首。
但现实正在无情地打脸。那些硬着头皮抵达日本的游客发现,记忆中“精致、礼貌、便利”的日本,似乎一夜之间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糟糕的体验降级。
曾经被吹捧的打卡点,如今人满为患,拍照时只能看到后脑勺。传说中“宾至如归”的日式服务,也正在被微妙的“区别对待”所取代。或许是由于过度旅游带来的疲惫,或许是由于政治风向导致的心态变化,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感受到了这种“软钉子”。商场退税时面对外国护照的冷脸,餐厅里敷衍的态度,甚至有知名景点开始针对外国游客收取更高的门票费用,还有人抱怨,心心念念的“百年老店”口味还不如国内大城市的日料连锁。
当光环褪去,人们突然发现,所谓的高级感,很大程度上是靠汇率差和距离感支撑起来的。正如一位游客的扎心总结:“以前觉得来日本是享受,现在感觉不如国内方便,纯粹是花钱买罪受。”
这种口碑的崩塌,比任何官方警告都更具杀伤力。真正让日本旅游业感到恐慌的,不是机场里还在排队的人,而是在高市早苗大放厥词、两国关系降温以及官方发布预警后的短短几天内,飞往日本的机票退订量达到了惊人的50万张!要知道,在今年7到9月这一个季度里,中国游客在日本消费了5177亿日元,占据访日外国游客消费总额的3成。
各大航空公司推出的免费退票政策,也为一部分游客提供了退票的机会。对于那些没有大额酒店订单绑定,或者还没来得及预订酒店的游客来说,他们在“去日本受气”和“退票止损”之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或许日本商家还沉浸在“客流依旧”的错觉里,以为高市事件不会影响他们的生意。但对于中国游客来说,无法退款只能硬着头皮去的人,带着满腹牢骚回来后,短期内绝不会再去日本,而那50万直接退票的人更是直接表明了立场。
好言难劝该死的鬼?
所谓的“旅游无关政治”终究是虚幻的。虽然普通人的吃喝玩乐无需时刻上纲上线,但在大是大非和个人安全感的双重夹击下,旅游这种“非必需品”是最容易被舍弃的。
而罪魁祸首高市早苗,嘴上挂着挑衅中国的口号,公然将中国领土纳入日本的“安全关切”,实际上是在拿日本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旅游业开玩笑。她赌的是中国游客“没骨气”,赌的是日本旅游的吸引力大过国家尊严的重量。
但她显然低估了这一代中国人的心态变化。如果倒退十年,或许大家还会因为那种巨大的文化和体验落差而选择忍气吞声。但现在,随着国内生活便利度的飞跃、服务业的升级以及民族自信的提升,国人看世界的眼光早就不再是仰视,而是平视,甚至是审视。
文旅部和外交部接连发布的警告中,除了政治因素,还明确提到了近期日本针对中国公民的各类安全事件和刑事案件增多。这意味着,那个曾经标榜“世界上最安全国家”的日本也变得不安全了。
所以,现在还在机场排队的中国游客,绝大多数并非“亲日”,他们只是在做一个不得不做的止损选择。他们脸上的表情不是期待,而是无奈。他们已经对日本祛魅了。当神秘感和崇拜感消失,剩下的就是生意了。但是中日之间的生意注定做不长久。
那50万张毫不犹豫退掉的机票,以及那些虽身在日本却开始抱怨连连的“真实测评”,就是中国民间给出的最强硬回答。
好言难劝该死的鬼,如果高市早苗继续疯狂试探中国,那么他们即将迎来的,不仅是外交上的寒冬,更是真金白银的旅游业崩盘。毕竟谁家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没人愿意花钱跨海去买罪受,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