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城隍庙坐落在上海最热闹的市区,由于城隍神在上海地区的重要地位,这座庙的建设和发展与上海人民的支持密切相关。自从明代永乐年间到清代道光年间,城隍庙的规模不断扩大,庙内的宫殿建筑也在不断增添,曾有过最为繁荣的时期。
城隍庙内的殿堂布局庄重而严肃,给人一种不可轻视的感觉。虽然庙内供奉了许多神灵,但由于城隍神是保护城市的神祇,上海的居民对城隍神的祭祀尤为隆重。全国各地的城隍庙不少,但上海的这座却与众不同,它被繁华的十里洋场环绕,见证了上海从一个小县城到大都市的变化,同时也随着这个城市的成长而不断发展。 上海的城隍名叫秦裕伯,这位被称为智谋之士的上海人,原本在元末明初时为了躲避战乱,辞去官职回到了当时还是一个小县城的上海。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多次邀请秦裕伯出山担任官职,秦裕伯推辞不前,最后在劝说下才同意入朝任职。作为一位前朝的老臣,他深知世道,帮助朱元璋做了许多重要的事情,因此深得信任。后来秦裕伯不幸去世,消息传到朝廷,朱元璋感慨万分,叹道:生为我忠臣,死当卫我土。于是将他封为上海城隍神。有一个神奇的故事,上海这座城历史上从未发生过大规模的灾难,城泰民安,风调雨顺。清朝初年,清军南下平定江南,攻入上海时原本准备屠城。然而在行动的前一晚,清军将领做了一个梦,梦见了上海的城隍秦裕伯。秦裕伯在梦中警告他:不准杀人,否则后果自负。虽然这位清军将领从未见过秦裕伯,但当他在城隍庙中看到秦裕伯的塑像时,心中惊慌,便决定不再屠城。这一事件让上海百姓更加敬仰秦裕伯的神威。与此同时,南方的其他城市,如嘉定和扬州,遭遇了惨烈的屠城,特别是扬州,发生了持续十天的屠杀,血流成河,场面惨不忍睹,甚至超过了后来的南京大屠杀。 抗日战争期间,淞沪地区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成为了日军和国民政府争夺的关键区域。淞沪会战爆发后,日军投入了30万兵力,动用了超过300架飞机和数十艘军舰,试图速战速决。与此同时,国民政府也调集了70多万精锐部队进行防守,保卫上海。然而,尽管战斗如此激烈,上海却未受到致命的破坏,几乎没有遭到严重的摧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