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每个时代都有不妥协的“笨人”--月桥文化仓的烟火气与坚守
在当今快节奏的时代,预制菜仿佛成了餐饮业的宠儿,它能极大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让菜品能以最快的速度端上餐桌。可月桥文化仓的董事长刘长利却选择成为那个 “逆行者”,他坚定地拒绝预制菜,坚持用最原始、最耗费时间与精力的方式去对待每一场婚宴,用最纯粹的烟火气去温暖每一位宾客的心。他的理由很简单却很有力:“预制菜哪有灵魂呢?咱是做口碑的,不是赚快钱的”。在他看来,婚宴不仅仅是一场新人们的仪式,更是众多亲朋好友用舌尖去感受幸福的时刻。所以,月桥文化仓给自己的后厨立下铁律:食材必须现采现烹,手艺必须精益求精,味道必须精准到毫厘。这看似 “笨拙” 的坚持,背后是对品质的执着追求,是对传统餐饮文化的敬畏,更是对每一位顾客深深的诚意。
月桥文化仓的食材堪称鲜活的 “幸福原料”。每日新进新鲜海鲜,凌晨到港,大虾、螃蟹等在最短的时间内从大海被捕捞上岸,然后马上进行处理烹饪,只为能在第一时间将那份鲜甜带给顾客。招牌菜 “月桥丸子” 所用的黑猪腿肉,经过厨师们数百次的手工摔打,肉质变得紧实弹牙。这份手工的坚持,是对传统工艺的传承,也是对菜品口感的极致追求。农场直供的时蔬,无农药残留,现摘现炒,从田间地头到顾客的餐桌,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蔬菜的营养价值和新鲜口感。月桥的厨师团队,在手艺上实现了传承与创新的平衡。他们一方面深谙传统烹饪技法,对火候、调料的把握精准而细腻;另一方面又不拘泥于传统,敢于创新。文火慢炖 4 小时的 “津味米粉肉”,那肉质酥烂、香气扑鼻,让人回味无穷;高温锁住原汁的 “生噘鲽鱼”,则将大海的馈赠完美地呈现在顾客面前。刘长利对后厨的要求近乎苛刻,他常叮嘱厨师们:“菜咸了淡了都不行,必须精准!” 这不仅是对技艺的要求,更是一种对品质的执着。
从婚宴到研学餐,月桥文化仓都拒绝 “流水线式” 服务。即便面对预算有限的客户,刘长利也坚持 “会议餐必须有锅气”,烧鸡、手工丸子等硬菜绝不能少。他说:“钱不钱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得让顾客吃得好!” 这份对顾客的尊重和关怀,体现在服务的每一个细节里,让顾客在用餐过程中感受到满满的诚意和温暖。
“诚筑月桥基,信扬文化帆” 是月桥文化仓的企业口号,也是刘长利一直践行的商业哲学。凭借着这种坚守,月桥文化仓在两年间承办了超 400 场婚宴,以人均百元的餐标却让宾客感叹:“吃得实在,心意更实在!” 它也获得了天津市乡村旅游重点案例、津南婚宴标杆企业等荣誉,这些荣誉的背后,是对品质的 “死磕”。月桥文化仓还将餐饮的诚意延伸到了文化根脉的守护上。它从乡村振兴到非遗传承,带动了 70 余名村民就业,年接待游客超 20 万人次。这不仅让当地村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刘长利的眼中,餐饮的魂就在那蒸腾的热气中,而不是冰箱的冰冷科技里。有时他甚至亲自在婚礼现场搬桌椅,为的是确保每一个环节都能完美呈现;在研学配餐时,他坚持用热乎桌餐替代盒饭,让孩子们能品尝到最美味的食物。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餐饮事业的热爱和执着,也向顾客传递着一份温暖和真诚。当孩子们举着餐盘说 “老师,这菜好吃,我想打包给妈妈尝尝” 时,刘长利觉得所有的坚持都是值得的。这份来自顾客的认可和喜爱,是他坚守的动力源泉。
有人问刘长利:“累不累?死磕这一件事图什么?” 他笑笑说:“当你看到每家人来吃饭时脸上的笑,锅里的热气儿,就知道这是咱的根。” 在这个追求速成的时代,月桥文化仓用 “笨功夫” 写下了一份独特而精彩的答卷。它告诉我们:真正的竞争力不在于寻找捷径,而在于对初心的坚守;真正的口碑不在于华丽的营销,而在于那从滚水里浮起的烟火气。愿每个时代,都有这样不妥协的 “笨人”,他们用笨拙的坚持,让文化有根,让幸福有温度。
报道:金瑞
下一篇:独享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