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重庆4月27日消息(记者陈静 实习记者李明泽)地理可以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收获呢?4月26日,陆海讲读堂第五期主讲人吴鹏飞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审美、真知、视角、人生、热爱。
当天下午14时30分,2025年“书香重庆·全民阅读盛典暨陆海讲读堂”第五期准时开讲,重庆人民大礼堂座无虚席。在本次讲座中,星球研究所图书产品负责人吴鹏飞先生从自然地理和历史地理的角度解读重庆,追溯千万年变迁,探寻这一方山水的由来。也将通过“山”“水”“人”“城”四个维度,诠释重庆为何能成为今天这座独一无二的城市。
陆海讲读堂第五期现场(央广网发 李明泽 摄)
地理中蕴含不一样的重庆美
地理学中充满许多复杂概念,似乎离平时生活很远,缺乏美感,但吴鹏飞认为,地理是美的,因为地理首先关注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冰川湖泊众多地貌都很美,“只有你亲自去到这些地方,你才会有美的体验。”屏幕上的摄影作品一张张呈现出来,观众都赞叹“真的好看”“想去”。
活动主题“地理是本值得阅读的大书”(央广网发 李明泽 摄)
“重庆还有很多宝藏的地方没有被挖掘出来。”吴鹏飞向观众介绍了奉节小寨天坑、巫山翠屏峰、酉阳红石林等重庆的喀斯特地貌景观,以及有丹霞地貌的江津四面山。“多去思考大自然所见会觉得很有意思。”他认为很多景观需要自己去走、去看,才会有更充分的认知。随后又向观众介绍了江津的吊脚楼,重庆地形地势起伏很大,平地很少,所以为了适应地形,人们修建了吊脚楼,“千般景观,万种人生”,这是吴鹏飞对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概括。
透过现象看重庆“网红”本质
“学习地理不光要看地理现象的表现形式,要看到本质的东西,才能真正理解地理。”吴鹏飞总结说。辅仁停车场、左营街天桥、以及各大立交桥,这些“网红”景观建筑为什么这么多,背后蕴含着地理的“真知灼见”,吴鹏飞解答说,重庆地形地貌多坡坎,要将不同高度的位置连接起来,就需要建桥。同理,重庆的单轨2号线为什么要这样建,因为单轨爬坡能力强,转弯半径小,更适应山城的状况。
从地理视角看重庆的形成
身为地理学者,吴鹏飞以地理视角解读中国从何而来,重庆因何而成。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青藏高原隆升,奠定了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基础,而重庆位于二级阶梯,受青藏高原影响,重庆季风气候显著,比起同纬度的干旱地区降水更充沛。重庆的河流同样受青藏高原影响,长江流经重庆,而长江发源地,同样是青藏高原。吴鹏飞认为,这就是他们地理科普的价值所在,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成大众都能理解的,公众都能听得懂的表述。
现场观众(央广网发 活动方供图)
重庆因热爱而不同
“因这山河之壮,而有屹立于世的脊梁和风骨。因这山河之美,终是无悔于炎黄和华夏之名。这是我们的土地,每一寸都有我们的深情。”这是一位读者写给吴鹏飞的话,吴鹏飞从中感受到了地理科普的意义,那就是,激发大家对于脚下这片土地的热爱,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
20世纪美国著名学者费正清说:“此地并不适合人类居住,因为没有平坦的陆地。”但历代重庆人民,就是在这片崎岖的土地上耕耘,克服不利的自然条件才造就了今天的重庆。重庆现在是一座陆海之城,深处内陆,但重庆视野已然更开阔。重庆成为“网红城市”的背后,是因为这座城市有着深厚的内涵。“在雄峙的群山中突围,在激荡的江河里面脱险,在崎岖的岭谷间筑城,在喧闹的街市里沸腾。”这是吴鹏飞对一代代重庆人努力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