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梧桐枝干描画着冬日天际线时,我踏上了回家的列车。作为在南京求学的贵阳学子,寒假假期我特意绕道黔东南,去探访心心念念的西江千户苗寨。高铁穿过江南水乡,掠过湘西群山,当熟悉的黔地山峦映入眼帘时,我的心跳突然加快——这是游子归乡的悸动。小时候在父母的带领下来过此地,由于许多原因,十年后我才再次踏上这块土地,感受这里的风土人情。
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时,我站在了苗寨的观景台上。薄雾如纱,轻轻笼罩着山谷,上千座褐色的吊脚楼在晨光中苏醒。远处传来鸡鸣犬吠,近处是早起的苗家阿婆背着竹篓走过的身影。这一刻,我突然理解了陶渊明笔下"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意境。沿着青石板路向下走,吊脚楼的细节渐渐清晰。这些不用一钉一铆的木质建筑,榫卯相接处都刻着岁月的痕迹。
苗家女子的盛装是行走的艺术品。最先夺人眼目的是那顶沉甸甸的银冠,由数百片精心錾刻的银片组成,在阳光下闪烁着流动的光泽。银冠上的蝴蝶、花草纹样栩栩如生,随着步伐轻轻摇曳,发出清脆悦耳的叮当声,仿佛在演奏一首古老的苗岭小调。我心动得租了一套苗家女子的盛装。沉甸甸的银冠戴在头上,绣满图腾的衣裙穿在身上,走起路来银饰叮当作响。好像此刻我也变成了苗家的女子,在这个寨子里生活。
寨子里飘来阵阵酸汤的香味,我循着香气走进一家小店。酸汤的味道,吸引着在外求学的我。小时候不觉得,后来才发现这酸汤的独一无二。虽是用番茄制作,但并不是完全甜口,而是酸辣后的回甜。红彤彤的酸汤在锅中翻滚,在热气腾腾中,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离开前的晚上,我独自在寨子里散步。银饰店传来叮叮当当的敲打声,酒坊飘出米酒的甜香,远处传来若有若无的苗歌。我突然意识到,这才是真正的贵州——不是省府贵阳的高楼大厦,而是这些藏在深山里的文化瑰宝。经济指标之外,那些浸润在酸汤滋味里、镌刻在银饰纹样中、传唱在古歌旋律间的文化命脉,才是这座城市最深厚的竞争。
苗寨的灯火渐渐远去,但那些银饰的叮当声、酸汤的香气,已经深深刻进记忆。下次同学问起贵州,我一定会笑着说:“走,带你们去我家乡的苗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