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顺应文旅行业高质量发展趋势,保持导游队伍稳定,持续推进全省导游队伍建设,加大对我省导游培养支持力度,加快提升导游专业素养和服务水平,河北省旅游协会导游分会特别推出了“动听导游”线上交流活动。特邀全国优秀导游、金牌导游、知名一线导游、高校专家带来精彩分享。
茶马古道上的丽江古城
讲述人:张宇
国家文旅部“万名英才计划”金牌导游
丽江市旅游协会导游分会副会长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全国青年岗位能手
中国好人荣誉称号
第三届全国导游大赛金奖、最佳应变奖
国家旅游局首批“中国好导游”
导 读
Introduction
一个城市的魅力,不在于她有多少高楼大厦,而在于她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一个城市的影响,不在于她有多么奢华,而在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能否和谐共生。各位朋友,我们今天要去游览的是享誉海内外的丽江古城
录音参考稿
一个城市的魅力,不在于她有多少高楼大厦,而在于她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一个城市的影响,不在于她有多么奢华,而在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能否和谐共生。各位朋友,我们今天要去游览的是享誉海内外的丽江古城。
丽江古城由白沙古村,束河古镇,大研古城三个单元组成,三个古镇之间是一种血脉相连的关系,这与纳西族族源的搬迁史有关。以游牧为生的纳西先民最早把玉龙雪山下的白沙地区作为他们迁徙到丽江盆地的第一个落脚点,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已经向农耕文明过渡的纳西人,又把生活居所搬迁到了水草更加丰富的束河一带。而茶马古道的开通,为丽江带来了熙熙攘攘的商业文明,也造就了大研古城这个商旅重镇。
朋友们,在中国的西南有一条世界上地势最高,山路最险,距离最为遥远的古道,茶马古道。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因为康藏地区海拔较高,大多为三千米以上,为了抵御寒冷,藏民就以糌粑,牛羊肉奶制品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为主,过去藏区不产蔬菜,过多的脂肪在人体中分解不了,容易便秘,而茶叶富含纤维素和维生素,能助消化解油腻,茶叶里的茶多酚还能分解脂肪,所以藏民就把茶叶与当地的酥油加在一起,创造了酥油茶,也形成了一种宁可三日无盐,不可一日无茶的生活状态,但因藏区不产茶,就需要把茶叶从内地运过去,一个地方产茶,一个地方需要茶,于是这条具有互补性的茶马互市,就应运而生了。西藏出产的药材,山货,皮毛制品和优良马种,云南及内地出产的茶叶,盐巴,糖,日用品,在这条高山峡谷间南来北往,川流不息,茶马古道几乎横跨了整个云岭山系横断山脉以及澜沧江怒江金沙江等大山大河,经常会碰到缺氧,瘴气,山匪和自然灾害,但行路的艰难却从未阻挡马锅头前行的脚步。
茶马古道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国际商贸通道,一般分为川藏茶马古道和滇藏茶马古道,其中滇藏线南起云南茶乡普洱,北上滇西北,跨过横断山脉,西进拉萨,翻过西玛拉雅山,直抵印度的加尔格答。因为要穿越世界屋脊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雪域高原变幻莫测的气候特征,使得茶马古道成为一条世界上地势最高、路况最为险峻的交通驿道.茶马古道上络绎穿行的马帮身影和清脆悠扬的驼铃声已经永远凝固在历史的回忆中,有两样东西却是永远地留了下来,那就是因茶马古道应运而生的建筑文化和饮食文化,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丽江的大研古城。
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盛于明清,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历代均为滇西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丽江古城1986年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玉龙雪山脚下的的大研古镇,是中国保存最为完整,最具纳西风格的古镇,面积达3.8平方公里,常驻人口约3万,其中纳西族超过16900人。
各位游客朋友们,我们现在已经来到古城的入口处,这里有两座水车,一大一小,有人说它是子母水车,也有人说它是情侣水车。
水与古城密不可分,古城的布局就是以水为脉,玉河水在这里分为东河,中河,西河,进城后又分成更多的支流,如果哪位朋友在古城迷失了方向,请记住:顺水入城,逆水出城。水车旁边就是刻有江泽民题词---“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照壁。照壁的右边是水龙柱,反映了古城人对防火的重视,同时,人们通过水龙柱的方式表达“龙管水,水克火”的信念,并希望古城免除火灾的愿望。这个就是世界遗产纪念碑,上面刻的是圆圈与方框相连的世界文化遗产标志,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的意思,我们丽江古城就是人与大自然和谐统一的典范。右边的这座浮雕墙被称为古城的“清明上河图”。
1996年“2·3”大地震后丽江古城的恢复重建,可以说是我国建国以来数十起地震灾难之后恢复重建最成功、最辉煌的典型。受和谐文化熏陶致精的丽江古城人不仅善待自然、亲和自然,而且学会了如何利用自然灾害,作好了“灾难变机遇、坏事变好事”的转化大文章。大地震“震”出了丽江古城的名声,“震”出了丽江人的创造精神,“震”出了一个新兴国际旅游城市。丽江古城的纳西名称叫“依古芝”,意为金沙江江湾中的集镇;又叫“巩本之”,意为仓库集镇,由此可知它是因从事经济贸易而发展起来的。历代均为滇西北的政治、军事重镇和纳西、汉、藏等各民族经济文化交往的枢纽。因为集中了纳西文化的精华,并完整的保留了宋、元以来形成的历史风貌。
接下来我们从古城的东大街进入古城,丽江古城中至今依然大片保持明清建筑特色,成为这座 800年历史古城最珍贵的历史记忆。漫步古城,仿佛置身明清年间。但走在大街上,您可以看到所有的商铺招牌上都有三种文字,分别是中文、英文以及纳西族的象形文字,众多民族的古文化均起源自原始宗教,纳西文化也不例外。一千多年前,纳西族信奉多神的原始宗教“东巴教”,纳西文化就源于东巴教。东巴文化包括纳西象形文字、东巴经、东巴绘画、东巴音乐舞蹈等,其中以东巴文和纳西古乐最广为人知。东巴在纳西语中是“智者”的意思。东巴文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存活着的象形文字,因早期为东巴用来书写经书而得名。东巴文是云南最古老的少数民族象形文字,是人类社会文字起源和发展的“活化石”。用东巴文书写的东巴经,堪称丰富的纳西族百科全书。全书约二万多卷,记录了纳西族的生活面貌和其他民族的关系。而用东巴文书写的东巴古籍文献,已被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此外,纳西族具有优秀的音乐传统,纳西古乐是中国最古老的音乐之一,在海内外受到广泛欢迎,并成为丽江文化走向世界的象征之一。东巴文字、纳西古乐与多样而独具特色的纳西民俗和丽江古建筑一起,被喻为丽江文化的“四个活化石”。人口仅有31万的纳西族还创造出了和文化、自然、记忆三项世界遗产,可以说是“小民族创造了大文化”。
丽江古城有别于中国任何一座古城。古城布局中的三山为屏、一川相连,水系利用中的三河穿城、家家流水,街道布局中“经络”设置和“曲、幽、窄、达”的风格,建筑物的依山就水、错落有致的设计艺术在中国现存古城中是极为罕见的,是纳西族先民根据民族传统和环境进行再次创造的结果。
丽江古城建筑最为奇特的地方是造城建镇者巧妙的调用了清澈的玉泉水。人们将泉水分做三叉,分别穿街过巷,就想人体的经脉。清清的泉水穿街过巷,穿墙过屋,造成一派“家家门前流泉水,户户垂柳拂屋檐”的特有景观。古城居民巧用潭水和井水,创造出“一潭二井三塘水”的用水方法,即泉水喷涌的第一眼井用于饮用,第二眼井为洗菜,而第三塘水方可用于洗衣服,严格分开,不准乱用。古城中有水必有桥。丽江古城既是一座古城也是一座桥城。丽江古城有各式桥梁300多座,为这个“中国的威尼斯”“高原姑苏”赢得一份古朴的壮丽。古道、小桥、流水、人家构成了丽江古城恬静的居住环境。
一石跨渠,即成一家,水绕民家,自然处处以桥通路。难怪有人说每天找一座桥坐一坐这一年就这么过去了。前面的大石桥是古城中最大的石拱桥。为明代木氏土司所建,是连接古城东、西两个区域的主要通道,历史上曾是专卖麻布的地方,又称卖麻布桥;纳西语称“培期笮”。当地有句俗语,男人桥上悠悠坐,女人桥上匆匆过,谁家媳妇最能干,众人眼里逃不过。古城内还保存了许多座明清石拱桥,虽经几百年的风雨剥蚀、兵火焚毁,乃至多次大地震的破坏,石桥如故,至今依然雄跨主河,为这个“中国的威尼斯”“高原姑苏”赢得一份古朴的壮丽。接下来,请大家放慢脚步,随我一起,踏上这历经600年沧桑的大石桥,经常有朋友问我,这斑驳苍老的五花石古道为何会被打磨得如此光滑且高低不一呢?这是因为曾经无数马帮豪杰在那段人走马踏的岁月里留下了马蹄的印记。公元680年,吐蕃南征,在丽江设立“神川都督府”,茶马古道由此起始,唐明皇禁茶入藏,于是就促成了滇茶进藏,宋王朝的军事需要,刺激“茶马互市”的繁荣,于是,茶和马的交易成为了滇川藏之间的联结纽带。而我们面前的大石桥,则是过去滇藏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
丽江古城先民在建设古城过程中,在实现人与自然高度和谐方面至少走到了3个“最佳”:一、最佳的建城选址。这个选址有四大优越性:一是避风、向阳、暖和,象山和狮子山将来自玉龙山的西北寒风挡住了,加上东部平坦开阔,可以充分吸收朝阳热量,使古城平均温度与周边区域高2℃以上;二是依山傍水建城,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用水、用材、烧柴;三是古城建在丽江东西坝子中央,农耕发达,交通方便,自然成为地区性商品交换、集散地,成为政治、文化中心;四是古城建在既有周边群山环境,又有东、西、北金沙江天险环境的大江湾丽江高原盆地中央,极具军事防御的优势和安居乐业的地理环境。
二,最佳的建城布局和资源利用。古城建城布局充分体现了最佳资源利用的原则和最方便居民生活的原则及其二者的高度完美统一。1是街道、民居依狮子山、金虹山山势及两山前的平地而建,使古城尽展自然与人工完美结合的层叠美、错落美、立体美,同时做到户户充分采光、家家晒到太阳,使光明和温暖普照全城;2是充分利用甘甜、洁净、丰盛的玉泉水,让其穿城过巷、辐射全城,即方便千家万户用水,成为古城命脉,又使古城呈现小桥、流水、垂杨、人家的高原姑苏美景,成为古城最迷人的景观之一;3是街巷以四方街为中心,向四面八方纵横交错地延伸辐射,并随地势水流和人流、物流之需要忽宽忽窄、忽长忽短、忽直忽弯,给今人留下考证不尽、揣摸不透、神秘莫测的古城“八卦阵”。
三,最佳的建筑设计,古城房屋建筑、街道建筑、水利建筑无论以格式、格调到选材都显现出尊重自然、亲和自然、利用自然的“天人合一”思想观念。
丽江古城还体现了纳西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和谐共处之美。纳西族源于古羌、与藏、彝、白、傈僳、普米等民族有渊源关系。不断流动迁徒最后定居丽江的纳西族这个支系可能是丽江古城最早的先民。但是随着丽江古城成为丽江盆地以川、康(西康)、藏“茶马古道”重要集镇之后,丽江古城就成为以纳西族为主,汉、藏、白、普米等民族杂居,各民族互融共处的一个民族大家庭。纳西族历史上就是一个比较和善、温和、诚朴的民族,历来就与周边民族亲善共处,东巴经和民间传说中称藏、白、纳西是亲兄弟。在丽江古城中,纳西族是主体民族,纳西语是主体用语,纳西民族的习俗成为主导和主流。外来的汉族和其他民族要不了几年就被纳西族同化,今天在丽江古城的许多杂姓纳西人实际是被纳西化了的汉族和其他民族。丽江古城的民族关系上呈现出许多独特的、难能可贵的人类历史经验;一是平等和谐共处。纳西族不排斥汉族和其他民族,在古城里各民族平等交易、和谐共处,从没有发生过民族间的大争斗和内乱,也没有发生过城乡之间的大对抗。二是相互通婚接纳。古城内的各民族之间和城乡之间历来相互通婚,一般不存在民族内和小区域间封闭婚姻情况,这对提高古城居民种群素质是很有好处的。三是文化习俗交融。古城内居民的文化习俗礼仪以纳西族为主体,但相互交融渗透情况很明显,如:古城纳西族方言中吸收了不少汉语单词;居民所过节日既有纳西族的“三多节”、“祭天节”、“祭祖节”,也有汉族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和彝族火把节等。
下面,我们前往“纳西四合院”参观。纳西族善于学习,也反映在古城的居民建筑上。形成了许多具有纳西特色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样式。传统的纳西民居大多为土木结构,建筑过程中不用一颗钉子。古城民居建筑的穿斗式木结构和高度低矮的建筑,使房屋具有较强的抗震性能,这也是丽江古城历经多次地震而未被毁灭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丽江古城,细心的人会发现很多房屋都有悬鱼。纳西族传统民居建筑的“悬鱼”,就是以鱼作为象征物实行生殖崇拜留存于民居建筑上的一种抽象化表现。纳西民居体现了纳西族的布局、汉族的砖瓦、藏族的绘画、白族的雕刻,被称为“民居博物馆”。目前,整个丽江古城(汉白沙,束河)的重点保护民居有140户,大研古镇里就有112户。纳西民居中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不论城乡,家家房前都有宽大的厦子(即外廊)。厦子是丽江古城民居最重要的组成之一,这与丽江的宜人气候分不开。因而纳西族人民把一部分房间的功能如吃饭、会客等搬到了厦子里。纳西民居最富有特色的就是堂屋的六合门和六合门上的窗芯——“四季博古”。“四季博古”是纳西语,汉语的含义是“福包四季”,在构图上用名花异草、吉鸟瑞兽和美好的典故,寄托纳西人四季吉祥的美好意愿。这六合门,可装可卸,方便灵活,开则为门关则为窗,古城民居瓦屋楼房鳞次栉比,既突出结构布局,又追求雕绘装饰,外拙内秀,玲珑清巧,被中外建筑专家誉为“民居博物馆”。此外,古城居民素来喜爱种植花木培植盆景,使古城享有“丽郡从来喜植树,山城无处不飞花”的美誉。
各位朋友,下面要去游览的地方是木府。纳西族木氏土司历经元、明、清三朝22世,共470年,史称其“知诗书,好礼守仪”。木府原系丽江世袭土司木氏衙署,“略备于元,盛于明”。徐霞客曾叹木府曰,“宫室之丽,拟于王者”木府经战乱动荡的损毁,于1998年春重建,并在府内设立了古城博物院。修复重建的木府占地46亩,坐西向东,沿中轴线依山势建有“天雨流芳”木牌坊、忠义坊、前议事厅、阁楼、戏台等共16栋,大大小小房间计162间。衙内挂有几代皇帝钦赐的十一块匾额,上书“忠义”“诚心报国”“辑宁边境”等。
木牌坊上大书的“天雨流芳”四字,是纳西语他“读书去”的谐音,体现了纳西民族推崇知识的灵心慧性;忠义牌坊又叫石牌坊,民间有“大理三塔寺,丽江石牌坊”的说法:议事厅端庄宽敞,是土司议政之殿;万卷楼集两千年文化遗产之精粹,千卷东巴经、众多名士书画;护法殿又称后议事厅,是土司议家事之殿;三清殿是木氏土司推崇道家精神的产物。木府充分体现了纳西民族广纳多元文化的开放精神。木府是一座辉煌的建筑艺术之苑,则又见纳西传统文化之精神。丽江古城自明代以来成为丽江木氏土司的官府设地之后,对丽江盆地及周边的广阔地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最重大的影响就是木氏土司把和谐文化运用到处理上下左右的关系,创造形成了上下左右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极大地促进了丽江经济社会的发展。木氏土司自公元13世纪中叶迎接忽必烈南征,拥戴元朝中央,被封为“茶罕章管民官”直至清初“改土归流”的400多年时间里,一直拥戴元、明两朝中央朝廷,统一了川、滇、藏边地金沙江上游一带纳西族各部落,并按照中央朝廷旨意征讨边地“叛逆”,维护边地统一,这在历史上起到了统一和稳定边地、促进发展的作用。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木氏土司统治下的丽江“始终保持了与中央的高度一致”。事实上丽江真正的开发是从木氏土司统一丽江之后才开始的,特别是明代以来大量接受汉文化之后更加速了丽江的开发和发展。
木氏土司对周边势力采取了以“和”为贵,安抚邻里、团结左右的策略。历届木氏土司拥戴中央朝廷,获得命官之后,一方面利用“上方宝剑”,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同周边势力的利害关系,较快地搞好了周边关系,自身势力也得到不断增强,成为独霸金沙江上游、富甲一方的“木天王”。
和谐,是宇宙、自然界以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及基本原则。人类在追溯和谐的道义、坚持和谐的准则的过程中所创造、所积累的精神文明就形成了和谐文化,或者叫实现“文化的和谐”。丽江古城从内容到形式、从灵魂和外壳、从骨架到血肉都充分体现了人类的和谐文化,或者说实现了多种文化的和谐,又或者说创造形成了自己的独具特色和魅力的一整套和谐文化,这是丽江古城对人类、对世界奉献的珍贵精神文化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之所以将丽江古城列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历史价值所在。
各位朋友,四方街到了。四方街的位置在古城的中心,是整齐繁华的铺面围成的一块大约400平方米的露天梯形集市小广场。据说四方街是木氏土司让人仿照他的印章,用五花石铺就的,取“权镇四方”之意。当年在广场周围,聚集数十家商号和店铺。形形色色的货物通过茶马古道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这里,又从这里流向四面八方。茶马古道造就的四方街的辉煌,使丽江古城成为滇西北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集镇。古城的大街小巷,全用红色砾石铺成,晴不扬尘,雨不积水。经无数人年年岁岁走过,光滑洁净,大雨过后,呈五彩斑纹,民间称其为“五花石”。四方街上,至今任保留着古代利用河水清洗街道的装置,即四方街西侧的西河上设有活动闸门,利用西河的与东河的高差放水冲洗集市和街面,居民也喜欢用水桶汲水冲洗门前的五花石街道。
四方街西侧的制高点是科贡坊,为风格独特的三层门楼,原来是为这个小巷里杨家的“一门三举”而建的。从清朝雍正元年实行“改土归流”到清末废除科举制的180年里,丽江先后出了60多位举人和7位进士。“一门三举”在文化发达的中原地区不足为奇,可在丽江这样一个长期由土司统治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却是一桩具有轰动效应的大喜事,于是官府和民众捐资在这里建了一个两层的科贡坊。清末,这个小巷里又出了丽江最后一位进士——和庚吉,于是乡亲们在被烧毁的原址上重建科贡坊,改为三层。这里是茶马古道上重要的休息点,货物装卸地与交易中心,茶马古道几乎跨越了两个极端,一边是植被丰富鱼米富饶的西双版纳,低热潮湿的热带雨林,另一边则是地球极高处的青藏高原,是圣洁寒冷严酷的雪域之巅。这是极端寒冷和极端热烈之间的交流,碰撞和融汇。而丽江,是茶马古道地理环境和海拔的分界点,它刚好处于两个极端的中间,不冷不热,年平均气温23度,海拔高度2416米,无论是高寒还是低热地区过来的商客都能很快适应,于是这四方街就成为了茶马古道上南来北往的物资集散地。
大家请看,正在四方街中心手牵手欢快打跳的是生活在丽江的各个民族,在古代,高原高山大漠海洋深深的阻碍着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到了唐朝,在极为艰险和简陋的条件下,马帮,打开了中国通向世界的门户。这条穿行于雪山,大河,深谷中的古道,几乎是人烟稀少的艰险地段,常会遇到猛虎匪兽,缺氧瘴气,沿路的傣族藏族白族纳西族怒族基诺族哈尼族布朗族等20多个民族互为亲兄弟,冒着生命危险在这条被誉为“挂在悬崖上的神秘天路”中相互扶持,患难与共,多民族文化交流的气息就是沿着这条古道交汇,从而产生了大西南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和多元文明。这些民族的交融中,没有发生过大的抢夺之战和流血争戮,除了是一条商贸通道,更是一条和平之路和多民族共同繁荣之路。
如今,经历过马帮时期的人,都已老去或离去,也很少有人再用马来运送物资,但今天的丽江依然能听到马蹄和马铃的响声,没错,是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来到丽江,骑上滇马在茶马古道的遗迹中去找寻马帮踏过的痕迹。汽车飞驰的行驶在宽阔的高速公路上,平坦舒适的道路代替了以往艰险狭窄的茶马古道,我们有目共睹今天的丽江作为国际知名旅游城市,为了发展全域旅游,建成了更便捷的交通网络,更推动了丽江成为滇川藏交汇区的综合交通枢纽。道路的优化便捷,使丽江成为沿线民族文化多元一体和全域旅游的支撑点,将在历史的舞台上再一次腾飞,让世界游客都只为一个旅游景点而来,这个景点叫——丽江!
上一篇:我们没有翅膀到底要表达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