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五一挪假”这事儿又被顶上热搜。岁岁叨扰,岁岁移,俨然成了打工人难逃的“楚门的世界”。明面上是放假,实则是乾坤大挪移,攒出一个长假,到头来休沐时长没变,甚或缩水。一边是景区游人如织,消费数据报喜,一边是社畜累觉不爱,只想在家“魂游天外”。这般折腾,究竟意欲何为?
乍看之下,挪假是为了迎合大众集中游憩的需求,提振消费,助推经济。但揆情度理,这当真是为我们着想吗?抑或只是为了报表上的数字好看?
先说说为啥大家怨声载道。皓首穷经地劳作了这么久,翘首以盼的假期,竟被七零八落地拆解,再撺掇起来。原本井然的生活节奏被打乱,生物钟也跟着紊乱。好不容易适应了,又要回到工位,简直比上工还倦怠。更遑论那些需要值守、加班的,长假与他们素昧平生,唯有更长的待命时长。
有人置喙,不喜勿往便是,宅在家中亦可。此言听似有理,然则现实是,你不赴约,旁人蜂拥而至,景区更稠人广众,交通更水泄不通。况且,好不容易有个长假,谁不想出去散散心,见识一下外面的花花世界?更关键的是,诸多家庭一年或许就仰仗这几个长假,才能带着稚子出行一趟,敦睦亲情。
从经济层面考量,长假确能刺激消费,但此番刺激是否具有可持续性?靠戕害打工人的休憩时间,换来的消费荣景,总觉得有些涸泽而渔。加之,大家扎堆在同一时段出游,导致景区物价飞涨,游玩体验大打折扣。与其这般,倒不如增设带薪年假,让大家错峰出行,既能确保休养,又能疏散客流,提升旅游品质。
更深层次地思忖,挪假背后折射的是一种资源配置失衡的问题。执牛耳者,可以选择更灵活的休假方式,避开人潮,享受更优质的服务。而芸芸打工人,只能被裹挟着,身陷人海,为“假日经济”添砖加瓦。
诚然,亦有人认为,挪假实属权宜之计,毕竟国情在此,人口稠密,一下子放开,只会乱象丛生。此种论调不无道理,但不能因此就止步不前。我们可取法乎上,借鉴他山之石,比如增设公休日,推行更弹性的休假制度,抑或鼓励企业提供更优渥的福利待遇。
单说今年,关于“五一挪假”的争鸣便涌现了好几种不同的声浪。有人颔首称是,认为这是平衡工作与休闲的应有之义;有人摇首顿足,觉得这是对劳动者权益的侵蚀;还有人献言,应施行更灵活的休假制度。人各有志,但归根结底,皆是希冀能够更好地兼顾工作与生活。
与通俗认知相左,挪假并非华夏独有。不少国家亦有类似的章程,但人家的挪假更具人情味,会充分考量劳动者的意愿,而非一刀切。譬如,一些国家会允准员工在一定范畴内自由择定休假时段,抑或提供更多的带薪休沐。
当吾辈习焉不察地将缘由归结为“国情殊异”时,是否忽略了制度设计的合理性?是否可以踅摸更多元化的解套方案,而非简单粗暴地“一挪了之”?
回到最初的设问,挪假究竟图个啥?或许,我们应重新审视“假日经济”的真谛,以及如何在促进经济腾飞的同时,更好地佑护劳动者的权益。归根结底,一个康健的社会,不应只着眼于数字上的繁荣,更应关怀每一个个体的幸福感。
恰如开篇所言,岁岁吐槽,岁岁移。但倘若每一次吐槽,都能促成些许改观,那也算不虚此行。但愿有朝一日,我们能真正拥享一个轻松、舒坦的假期,而不是在人山人海中,筋疲力尽地寻觅“诗和远方”。届时,挪假或许便不再是“甜蜜的羁绊”,而是真正能带来福祉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