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鲁西南腹地
古老的运河蜿蜒而过
将千年儒风与碧波稻香
晕染成一幅灵秀画卷
这里,是孔子首仕之地
儒家智慧在此沉淀传承
畅游齐鲁 “县”在出发
今天
一起走进京杭水脊 福地汶上
汶上古称“中都”,孔子曾任中都宰,留下“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治世佳话,奠定儒家文化根基。千年时光里,儒风底蕴与运河文明在此交织,叠加多元历史印记,绘就独一无二的人文画卷。
想要了解一座城的历史文化,博物馆是不可错过的绝佳窗口。汶上县中都博物馆成立于1987年,是一座集文物收藏、保护、展览等多功能于一身的国家二级博物馆。其建筑为双层双檐楼阁式仿古建筑,庄重大气,古韵悠长,馆藏文物5.6万余件。
展厅展陈面积800多平方米,运用综合展陈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汶上文化发展脉络。采取分层专题展陈、突出重点文化的布展模式,分别展示汶上通史文化,包括贾柏北辛文化、孔子宰中都、南旺分水枢纽等重要文化主题。
毗邻博物馆的宝相寺始建于北魏,有“北朝最初名胜,东土第一道场”之美誉。寺内太子灵踪塔历经千年风雨,1994年修缮时,地宫出土了百余件稀世文物。
汶上文庙位于县城东隅,历史可追溯至唐天宝年间,经多次修缮扩建,留存诸多古迹。
景区内建有两大特色博物馆。孔子宰中都博物馆,通过强弱异任、限棺薄葬等九个故事,展现孔子任中都宰时的历史功绩及其深远影响;科举文化博物馆,系统介绍科举制度沿革与考试程式,讲述卧雪囊萤等励志典故,并设置互动体验项目。
作为京杭大运河的“制高点”,南旺枢纽被誉为“运河都江堰”。明永乐年间,水利专家白英“引汶济运”,通过筑坝、建闸、挖渠等工程,解决了运河水源与通航难题,成就了“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的水利奇迹。
摄影:王新华(上)
如今的南旺枢纽遗址考古公园,运河故道、分水龙王庙等遗迹尚存,博物馆内的漕运文物、沙盘模型,清晰展现了古代水利工程的精妙构思。这里不仅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部活的“运河教科书”。
摄影:李文生、李茁
汶上还是山东梆子的发源地,汶上梆子是山东梆子的前身,被誉为山东梆子的“活化石”,是省级非遗。它与曹州梆子相互影响融合,形成了颇受群众欢迎的“山东梆子”,数百年来,常盛不衰。
同为非遗的郭氏木雕始于明朝永乐年间,传承至今已有23代。它采用纯手工制作,工序繁杂精细,作品涵盖仿古家具、古建筑制品、工艺制品,兼具观赏性与实用性,是鲁西南木雕艺术的杰出代表。
汶上的美,藏在湖光山色的婉约里,也藏在田园牧歌的静谧中。
占地4300余亩的莲花湖湿地,是北方少有的湖滨复合型湿地。划分植物观赏区、百果采摘区、游乐项目区、民俗文化区和休闲服务区, 打造集生态观光、民俗体验、休闲研学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
阳光倾洒,湖面波光粼粼如巨镜,映着蓝天与周围景致。郁郁葱葱的水生植物于水中摇曳,小鱼穿梭其间,水鸟不时从湖面掠过,共谱湿地生态乐章。
中都民俗馆位于莲花湖湿地东北角,主体为明清民间仿古建筑。馆内分喜庆民俗、文化艺术、生产生活三大展区,全方位、多角度展示鲁西南民俗文化,展品丰富多样,是鲁西南面积最大、展品最多、特色最鲜明的民俗文化专题展馆。
位于县城东北的白石昙山风景区山清水秀,植被繁茂。景区将人文景观与自然风貌完美融合,引入农事体验、观光农业等特色项目,为游客打造了丰富多样的游玩体验。
汶上县昙山脚下,有一片生态有机茶园。园内种植着绿茶、红茶、白茶、乌龙茶等多个品种,已发展成为集茶叶采摘、观光游览、休闲放松于一体的生态旅游胜地。
摄影:董兴刚
逛完美景,自然少不了美食的慰藉。生长于汶河两岸的汶上芦花鸡,羽色灰白相间,肉质鲜嫩可口。芦花鸡制作方法丰富,“芦花烧鸡”尤为出名,制作技艺被列入山东省非遗名录。
南旺焖泥鳅也备受食客青睐。制作选用汶上县南旺马踏湖野生泥鳅,其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素有“水中人参”美誉。烹制时以清水吐泥净腥,活体入锅,佐以大葱、生姜、花椒等,文火焖制一刻钟,肉质滑润鲜香。
来源:济宁新闻网(视频截图)
汶上杨店镇的泗汶西瓜种植历史悠久,相传明代自新疆引入。当地独特气候与土壤,孕育出皮薄、个小、大仁、沙瓤、味甜的优质西瓜,获评中国地理标志产品。民谣“吃了泗汶瓜,解渴把暑下,伏天更可口,冰糖不如它”就是对泗汶西瓜的真实写照。
汶上
是奔涌在运河碧波中的岁月长歌
是回荡在宝相寺檐角的晨钟暮鼓
是生长于稻田瓜垄间的丰饶诗意
更是跃动在梆子唱腔里的鲜活传承
奔赴汶上,在运河畔、山水间
遇见属于你的诗与远方
来源:文旅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