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食五谷杂粮,难免头疼脑热。碰到一些小病小痛,大家总说“多喝水、多休息,扛几天就好了”。特别是感冒发烧时,多数人都不去医院,甚至连感冒药都懒得吃。
对于成年人来说,感冒之后硬扛几天一般问题不大。但对于小孩子来说,却很容易拖成肺炎。所以孩子发烧咳嗽,最好还是及时去医院看看。
很多家长会有这样的经历:带孩子到医院之后,医生问问症状、看看嗓子,再用听诊器听听心肺,接着就会开个血常规检查单,让去抽血化验。
1、为什么儿童感冒,经常要先查血常规?
感冒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俗称,可导致发烧、流鼻涕、打喷嚏、咳嗽、咳痰、咽喉红肿等症状。
感冒发烧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它背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却非常复杂。
90%以上的急性上呯吸道感染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比如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等;还有的是由于细菌感染引起的,比如β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等;也有的是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
以上都是感染因素。当然,有一部分是非感染因素引起的,比如免疫性因素。
当孩子感冒发烧来到医院时,医生可以通过血常规的化验结果初步判断感染的类型,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还能对疾病的严重程度做一个初步评估。
2、感冒查了血常规,怎么看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
血常规中的指标参数很多,总体上可分为三大类,即红细胞系统、白细胞系统和血小板系统。
感冒发烧时,比较关注的是白细胞计数,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其中,最关注的是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
一般认为:若白细胞总数增高,细菌感染的可能性大;若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病毒感染的可能性大。
从白细胞分类的角度看:若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高,细菌感染的可能性大;若淋巴细胞比例增高,病毒感染的可能性大。
当然,在实际的工作中,临床医生肯定不是仅靠这几个指标来判断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而是要结合患者的症状和其他检查一起来综合分析。
3、儿童感冒查血常规时,为什么会同时查C反应蛋白?
C反应蛋白是机体中的一种蛋白质,它在平时的时候含量很低,甚至没有。
当人体遇到比如感染,或者大手术以后,它的浓度在12-24小时内就会明显上升,它可以激活补体,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从而发挥一些防御功能。当病因去除,机体恢复的时候,它又会在短期内消失。
所以C反应蛋白被称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它作为一项比较理想的炎症急性期的指标,可以反映早期炎症反应的过程和程度,已经被临床医生所接受。
在正常情况下,C反应蛋白在血液中的浓度小于8mg/L。临床医生已经比较认可,以10mg/L作为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的一个分界点。
当机体发生急性炎症,比如严重的细菌感染或组织损伤的时候,C反应蛋白往往可以在数小时内出现明显升高,并且可以持续很长时间。但在病毒感染的时候,一般C反应蛋白就可以不升高,维持在正常水平,或者略有增高。
所以它也是一项比较理想的区分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的指标。
此外,它还可以用于监测疗效,因为如果病因消除,患者痊愈的时候,它可以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
但是在临床中,并不主张把C反应蛋白作为一个单独的诊断指标,因为它虽然很敏感,但并不是太特异,比如在大手术以后也会增高。
因此,C反应蛋白通常要和血常规一起检测,临床医生根据多种检查数据以及患儿的症状来综合指导药物的合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