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做才能培养一个有“自驱力”的孩子?
美国心理学家德西(Deci Edward L.)和瑞恩(Ryan Richard)提出的“自我决定理论”,从根本上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要努力满足人的三种心理需求——自主、胜任、联结,才能增强人的内在动机,促进外部的动机内化。这也给我们如何让孩子从“被推”到“自推”提供了思路。
给孩子“掌控感”
他需要你放手
给孩子自主权,从这5点开始
1)让孩子自己选择
2)做旁观式家长
3)让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尊重他的独立思考
4)允许孩子提出反对意见
5)做脚手架,不做高楼。给孩子提供恰到好处的支持,而不是替他盖楼。
提升孩子的“能力感”
培养成长型思维
想让孩子有内在动力主动学习,家长需要引导他们把“做不到”变成“能做到”。
而事实上,这是一种思维的转变:固定型思维转变为成长型思维。
想帮助孩子实现这样的转变,可以从以下6点开始做起:
1. 关注孩子努力的过程,而非过分强调结果
少对孩子说“你真聪明”,多说“你通过自己的努力进步了,真棒!”
2. 让孩子明白失败不可怕
带孩子看见失败能教会他的东西,告诉他失败背后其实藏着老天给的礼物。
3. 把犯错当人生常态
可以和孩子分享你做过的错事,并说说你从中得到的教训。
比如你把笔记本电脑落在出租车上,你的教训是:不要在下车时打电话。
4. 不要过度照顾孩子
过度照顾会给孩子传达“我认为你不行”的信息,还会给他们提供逃避的机会。
5. 放下对孩子的焦虑
你的焦虑会让孩子觉得你怀疑他的能力。如你对孩子说“成绩不好,你就上不了好大学”,他听到的是“我认为你上不了好大学”。
6. 帮助孩子缓解压力:写焦虑日志等
和孩子建立“联结感”
无条件爱他
在青春期,和孩子最好的关系,是保持“既亲密又独立”的状态。
尊重孩子,允许孩子做自己。也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支持的援手。
用心倾听而不予置评,是提供支持和无条件的爱的最佳方式。因此,和孩子相处时,一定要少说多听,听和说的比例最好是8:2。
同时也要让孩子感觉到你认真地在听,可以使用“倾听三步法”:
①重复孩子的话
②共情孩子的感受,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
③释义和总结。帮孩子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等他做出回应
例如:
儿子:我再也不打球了,我讨厌打球!
父母:你讨厌打球?(重复)
儿子:是的!今天的训练糟透了,队友们都说我菜。
父母:他们说你菜?那一定刺痛了你。(重复+共情)
儿子:是的!我讨厌被说菜,但我确实经常……
父母:那么,你不喜欢打球是因为队友们取笑你?看来你的击球水平还有待提高。(释义和总结)
另外想和孩子保持联结感,要注意在生活的一些细节中传递爱,比如:
1. 不将孩子的不努力归罪于自己或他个人
2. 不再跟孩子说他有多聪明
3. 不针对孩子的成绩进行说教,或对他过往的失败喋喋不休
4. 切忌不停唠叨
5. 试着引导孩子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6. 不过度询问或建议
7. 孩子想倾诉时,认真听
8. 教给孩子求助的技巧
9. 如果孩子需要帮助,试着找人帮他
10. 帮助孩子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
孩子和父母的情感链接,是他幸福感的基础。
当他感受到无条件的支持和爱,他知道身后有父母这座大山,他就会有勇气驱动自己面对困难,迎接挑战。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完成从依赖到独立的蜕变,也是很大的挑战。
孩子的人生终究是他自己的。父母能做的只是,尽量在他无法独自行走的年纪,给予他支持和辅助。让他学会为自己的人生承担责任,找到自己内在认同的人生价值,获得独自勇敢前行的动力。
学着信任孩子,给他自由,包括失败的自由,认识自我的自由,找到自己内在动机的自由。
在青春期这个会影响孩子一生的重要阶段,培养起他的自驱力,帮助他渡过这个艰难的阶段,迎接真正的成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