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娘腹痛拒就医,认为是痛经,医生掀开衣服吓一跳:肠道已穿孔!
创始人
2025-05-16 20:05:09
0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姑娘才二十出头,半夜肚子痛得直冒冷汗,蜷在床上,脸色惨白。

她一口咬定是痛经,躺了一整天,没吃也没喝,捂着热水袋以为熬一熬就好了。

她母亲觉得不对劲,强拉着去了医院。医生检查时掀开衣服,整个人愣住了。

腹部鼓胀发红,按压像个充气球,一查影像——肠道已经穿孔。事情发展到这一步,不是偶然。

很多人都把腹痛简单归结为“老毛病”,不想麻烦,也怕医院查出什么可怕的病。

一部分人,尤其是年轻女性,对身体的判断太过主观,只相信自己的感觉,不信医学。

这种“经验主义”是最常见的陷阱。再说这个姑娘的例子。

她坚持说每次月经来前都会肚子痛,这次可能只是特别严重一点。

但她忘了,之前的每一次痛经,最多也就几小时缓解。

而这次已经过了一整天,疼痛位置也不对——从下腹偏移到了右下角,反而更像是阑尾炎甚至肠穿孔的典型表现。

她没发烧,但体温在37.8℃,这是低烧的警告信号。呼吸急促,血压下降,医生一看就是典型的腹膜刺激征。

结果做CT才发现,肠道破了一个小口,肠液外泄,已经发展成弥漫性腹膜炎,几小时不处理,就有生命危险。

不少年轻人总是认为自己身体好,扛得住。

身体小毛病一堆,也懒得去医院,吃几片止痛药、喝点红糖水,日子就这么混过去。

但真正的问题不在于有没有症状,而在于症状有没有发生质变。很多重症在初期的表现,根本看不出致命。

真正危险的,是在普通的表象下隐藏的剧烈变化。现在很多公共健康文章喜欢劝人“多关注自己的身体信号”。

问题在于,大部分人根本不知道该关注哪一类信号,关注错了反而误导了判断。

一个腹痛到底是生理性的,还是病理性的?靠主观判断毫无意义。

普通人分不清肌肉拉伤和内脏疼痛的区别,更不会知道疼痛如果“固定在某一点”或者“痛感逐步加强”,那可能意味着炎症或器官破裂。

医学上有一个判断标准叫“腹膜刺激征”,这个标准普通人根本不会,网络也教不来。

数据给出得很清楚。

根据中国医师协会的统计,20-35岁女性因腹痛就诊的病例中,有41%最终确诊为非妇科性疾病,且其中超过30%的误诊原因为患者自我诊断错误,未及时就医。

更严重的是,很多原本只需口服药物处理的问题,因拖延变成了手术级别的重症,医疗负担成倍增长。

国家卫健委2022年发布的《基层医疗服务分析报告》指出,青壮年群体的急诊滞后率达17%,远高于老年人群体。

这背后的原因,除了工作忙,就是“误以为能忍”。

其实看懂这个问题,要换个角度。很多人对健康的焦虑,是片面的。

他们只担心癌症、心梗这种“高级病”,但对普通的、可能突然变严重的病却不上心。

他们太信自己能抗住,却忘了身体不是一台机器,而是一组互相牵连的系统。

任何一个小问题,只要踩到节点,就可能是致命的。

医生当晚给这位姑娘做了紧急手术,修补穿孔、清理腹腔,术后住院9天才算稳定。

她妈妈一直念叨:姑娘一直身体挺好,从来不生病,咋一下子就这么严重了?其实身体“挺好”根本不能说明问题,有些慢性炎症潜伏期长,但一旦发作极具破坏力。

尤其是消化系统,一旦出事,往往来得比心脑血管还快。

有些人觉得,健康应该靠“养”。这个观点也得反着想一想。

真正靠得住的,不是那些长期保健、天天喝汤,而是对异常症状敏感的判断力。

什么叫“身体感觉不对”?不是困了、累了这种疲劳感,而是疼痛在升级,状态持续变差,吃了药反而更糟,这些才是要警觉的信号。

信自己的感觉没错,但更得信检查、信数据。现在的健康观念太强调“顺其自然”,忽略了身体系统的非线性特征。

什么叫非线性?就是小问题不一定慢慢变大,而是突然跨过某个点,急转直下。

肠穿孔就是这种情况,可能上午还只是轻微不适,下午就已腹膜炎,晚上休克。

它不是慢慢变严重的,是直接跳跃式崩溃的。

不少人对肠穿孔有误解,以为只有胃病很重、肿瘤患者才会遇到。

其实很多年轻人因为吃辛辣、暴饮暴食、滥用泻药、节食减肥,引发消化系统损伤,小小的溃疡一旦破裂,就可能穿孔。

再加上不少人平常吃止痛药、布洛芬这类非甾体药物,不知道这些药物对胃黏膜有腐蚀作用。

临床上就见过好几个年轻女性,常年吃止痛药缓解“痛经”,最后弄出了胃穿孔,还以为是妇科问题。

说到底,大多数严重疾病,并不是因为基础差,而是判断失误。

有个研究很有意思,2019年北京大学医学部做了一个调查,抽样312名20到30岁的女性,其中56%在出现腹痛时首选“自我观察”,只有12%选择立即就诊。

结果追踪发现,那些选择“拖一拖”的人中,有18%后续诊断为非妇科急腹症,包括肠梗阻、肠扭转、阑尾炎等。

而且,这些人里近一半在就诊时已超过最佳处理时间。很多时候,真正影响健康的,不是生活习惯,而是对身体的误判。

甚至可以说,习惯只决定慢病的概率,而判断力决定急症的生死。

这事也暴露一个更深层的问题:社会过于强调“能吃苦”的价值观,尤其对女性。

从小就被教导要忍耐,经痛要忍,胃痛也要忍,身体不舒服就说自己脆弱。这种价值观在医疗判断上是灾难。

身体的每一次疼痛,都是大脑发出的请求信号,如果老是无视,系统迟早崩溃。

真正的强者,不是忍住了痛,而是知道什么时候该停下、去确认、去诊断。

那么问题来了——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人们普遍缺乏医学知识,又该如何提升对身体异常的判断能力?

答案其实不在医学本身,而在信息筛选能力上。

人不需要懂所有医学知识,但需要知道哪些问题不能忽略,哪些症状需要立即处理。

这种筛选力来自经验,但更来自对“风险”的认知训练。日常要学会记录自己的身体模式,建立一个“正常状态”的基础线。

只要某天的状态偏离得太多,就该引起注意。

同时,把握几个基本判断标准:疼痛是否持续增强、是否定位清晰、是否伴随其他系统反应(发烧、出汗、呕吐、晕眩),这三个条件出现两个以上,就必须看医生。

这不是过度医疗,是最低限度的理性决策。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周玥,陈建军,楼季庄,等.腹膜透析并发肠穿孔1例[J].安徽医学,2016,37(04):504-505.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300多项文旅活动 168项优... 黄海潮声与鹤鸣交响 湿地绿意与青春同行 5月18日 2025丹顶鹤黄海湿地旅游节 正式启幕 一场青春...
【干货】28条酒店超强服务攻略... “免费”和“赠送”的区别 比如现在很多酒店的早餐都是免费的很多接待在推销房间的时候会说"我们的房间都...
沈阳冬季旅游三天攻略:邂逅冰雪... 初遇极寒:暴雪中的沈阳第一日(First Encounter with the Cold: Day ...
辽宁省博物馆举办敦煌文化特展再... 沈阳5月18日电 (记者 韩宏)“山海有情·大漠鸣沙—在辽宁遇见敦煌”敦煌文化特展18日在辽宁省博物...
我不相信这个世界上有真正的爱情... 我不相信这个世界上有真正的爱情,爱情其实本质都是互相利用。如果你反对,请举证说服我我不相信真爱情,但...
清明后养肝黄金期,多吃4种“养... 清明后是养肝的黄金时期,中医认为“春主肝”,此时肝气旺盛,但若调理不当,容易导致肝火旺盛或肝气郁结。...
清明后,抓紧吃“养肝第一草”,... “清明后,抓紧吃‘养肝第一草’,比香椿、荠菜都要香,错过等明年”这一说法主要指的是茵陈(又称白蒿),...
如何使用龙贝特中医外治法治疗肩... 一、药物准备 龙贝特中医外治法治疗肩周炎通常会使用其特制的中药制剂。这些制剂一般包含多种具有活血化瘀...
立夏后多吃“强肝菜”!泻肝火、... 立夏后多吃“强肝菜”确实是一种非常有益的饮食调理方式,尤其对于缓解肝火旺盛、改善睡眠和宁心安神有显著...
贵州民族团结大巡游|乌当花棍舞... 5月18日,贵州民族团结大巡游活动在贵阳市举行。此次活动以“乐游多彩贵州 踏歌爽爽贵阳”为主题,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