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有一个颇具名气的故事:
曹操带领着他的军队经过一片金黄的麦田时,发布了一道严厉的军令:命令士兵们如果踩坏了麦田,必须遭到斩首的惩罚。
令人意外的是,这道军令下达后,士兵们自始至终都遵守得很好,然而曹操自己却因马匹突然受惊而踩毁了大片的麦田,此时他该如何应对呢?
根据军令的规定,曹操理应接受斩首的惩罚,但作为军队的最高统帅,他显然不可能就此结束自己的生命。那么,这个棘手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出乎意料的是,曹操灵机一动,竟然剪下一缕自己的头发,作为替代自己人头的“象征”,以借此达到规避惩罚的目的。
这个故事初衷是为了展现曹操对军纪的重视,然而实际上却暴露出他知法犯法的虚伪面貌,显然是在把军令视为儿戏。既然明文规定是斩首,却仅以割发了事,这简直让人瞠目结舌。
因此,后世的人们常常将此视为曹操虚伪与狡猾的典型体现。
在朱德的故事中,类似的情况也曾发生过,他是如何处理的呢?
那是在抗战时期,朱德带领着部队行军时,经过一片郁郁葱葱的玉米地,特意叮嘱大家务必小心,不要踩坏这些玉米。
那么,朱老总为何没有像曹操那样,直接下达严厉的军令呢?
其实,这正是朱老总的伟大之处,也是八路军与曹军之间素质的显著差异。
说到这里,原因就在于早在红军时期,便制定过“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其中就明确规定不得破坏百姓的庄稼,这一原则早已深入每一位战士的心中,成为自觉遵守的纪律。因此,不再需要特意下达“损坏庄稼斩首”这样严酷的军令。
从这一点上看,毫无疑问,八路军的军纪是当年曹军无法比拟的。
不过,行军的小路非常狭窄,而八路军的队伍又十分庞大,尽管大家都非常小心,仍然不幸发生了一起意外:一名战士不慎踩倒了一株玉米,却毫无察觉,匆忙离去。
朱老总在后面注意到这一情况,没有急于上前斥责和训示这名战士,而是走到那株玉米前,亲手将它扶起,并用旁边的土将其固定,随后若无其事地继续向前行进。
在这一过程中,朱老总没有说一句话,然而所有的战士们目睹这一幕,无不为朱老总的行为感到由衷的钦佩,大家在心中默默立下誓言,更加小心行军,后续再也没有踩坏任何玉米。
这两个故事的对比令人深思,曹操看似对军纪严明,实则反映了他对军规的漠视,而朱德虽然表面上不做不问,却恰恰体现了八路军严明的军纪,无需多言。
谁的境界更加高尚,已然显而易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