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作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其淋巴转移是常见的转移方式之一。了解肺癌淋巴转移的常见部位及转移路径规律,有助于更好地认识疾病、制定治疗方案,那么肺癌淋巴转移一般转哪里?转移路径有规律吗?
肺癌淋巴转移常见于肺门淋巴结、纵隔淋巴结、隆突下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等部位。肺门淋巴结位于支气管、血管、神经和淋巴管出入肺的部位,癌细胞容易在此处定植;纵隔淋巴结处于纵隔内,上自胸廓入口,下达膈肌,其转移可能压迫食管引起吞咽困难,压迫气管导致呼吸困难;隆突下淋巴结位于气管隆突下方,转移同样会压迫食管;锁骨上淋巴结位于颈根部,转移时可在颈部触及肿大的淋巴结,往往提示肺癌已处于相对晚期阶段。
肺癌淋巴转移的路径具有一定规律性。通常遵循由近及远的顺序,癌细胞先转移至肺内或肺旁的淋巴结,如肺门淋巴结,再依次转移至同侧或对侧的纵隔淋巴结,病情发展后,还可能转移至隆突下或者锁骨上淋巴结。这种转移顺序与淋巴系统的引流途径密切相关,淋巴液会按照特定的方向流动,携带癌细胞逐渐向远处淋巴结转移。
中医对肺癌淋巴转移有着独特的认识。中医认为,肺癌淋巴转移的病机主要是正气不足、邪毒内侵,导致气血津液运行失常,痰浊瘀血内生,结于肺脏,日久形成肿块。不同的证型在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预后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常见的证型包括气阴两虚、痰湿蕴肺、热毒壅肺、气滞血瘀等。
对于气阴两虚型患者,主要表现为乏力、气短、自汗、口干、舌红少苔等症状,治疗上以补气养阴为主,可选用黄芪、党参、白术等补气扶正,增强机体抵抗力,同时配合麦冬、沙参等滋阴润肺之品。痰湿蕴肺型患者多有咳嗽痰多、胸脘痞闷等症状,治疗以化痰祛湿为法,常用半夏、陈皮、茯苓等药物。热毒壅肺型患者常见发热、咳嗽、咯黄痰等症状,治疗宜清热解毒,可选用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等。气滞血瘀型患者表现为胸胁胀痛、刺痛,舌有瘀斑等,治疗以活血化瘀为主,像丹参、赤芍、桃仁等药物可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症状。
中医治疗从患者的整体出发,既关注患者的局部状况,又注重调节患者的全身状况,适用于早、中、晚期的患者。出身于中医世家,《袁世医方》第八代传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袁氏中医肿瘤疗法”传承人、“郑州袁氏中医三联平衡疗法学术流派”代表性传承人、郑州市基层中医传承特色疗法工作室项目首批唯一中医肿瘤专家的中医肿瘤专家袁希福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余年,在先人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创立“三联平衡”理论,帮助了一位又一位海内外肿瘤患者,且自2000年至2017年十余年间,先后举办五届百位抗癌明星康复经验交流大会,为其他正在努力奋战的患者增强抗癌信念,提高治癌信心,累计诊疗患者超20万人次。
非遗“袁氏中医肿瘤疗法”始于嘉庆辛酉年(公元1801年),传承距今已历八代两百余年,凝聚着袁氏中医世家历代先祖临床实践的智慧结晶。在袁氏先祖历代承传的珍贵秘本《袁世医方》中,详细记载了“袁氏中医肿瘤疗法”的核心理论与用药精髓。涵盖中医内、外、妇、儿各科,以及实践临床的大量内外治方药、制作技艺,剂型包括汤、丸、散、膏、丹,以及药酒、药膳、药茶、药醋、药粥、药饼等食疗方,多达190余首,形成了一套系统而独特的中医肿瘤诊疗体系。
中医肿瘤专家袁希福治疗肺癌真实案例分享
李和平,肺癌,2011年6月7日,山西长治人现情况良好
2011年元月,家住山西长治的李阿姨总是咳嗽,浑身没劲儿,在当地吃4、5个月药也不见好,遂到医院检查查出:右肺中心型肺癌。在当地放疗30次,化疗2次后呕吐不止、头发全部掉光,副作用明显的她饭吃不下去,体重更是从120斤瘦到100斤,看着都让人心疼。不止如此,后续病人持续高烧40度,儿子专门请北京专家会诊表示“病情太重,没有办法”。后经人介绍,2011年6月7日慕名到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求诊,没想到这一吃,高烧退了,自此患者就认定袁希福老中医,坚持服药病情趋于稳定。到2020年9月21日患者复诊,一切正常,身体强健。2023年4月回访情况良好,没有异常。
了解肺癌淋巴转移的常见部位和转移路径规律,结合中医的辨证论治,能够为肺癌患者制定更全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上一篇:了不起的山西丨赏古建精妙绝伦
下一篇:爬山第二天,腿软正常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