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市文旅局会同多家市直部门共同启动 《六安市2025年文旅融合发展行动计划和项目库》(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和项目库》),涵盖交旅、体旅、城市旅游、林旅、中医药旅游、商旅、水旅、农文旅、气旅9大方面,共45项工作, 这是六安坚持融合发展,推动全域旅游的重要举措和创新实践。
《行动计划和项目库》 坚持“立足全域、深化改革、突出特色、着力融合”原则,以产业融合发展助推六安市文旅高质量发展。
立足于全域,推动全域景区化、景点全域化,满足人民群众对文旅产品的消费需求和审美追求,让文化和旅游业成为美好生活的标配。
着眼于改革,围绕全市文旅产业的“痛点、堵点、难点”,加强制度设计、深化统筹协作,不断健全文旅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以多元文旅体验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突出于特色,释放文旅产业在拉动社会消费方面的重要作用,提升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化资源优势为产业胜势,以文旅融合激发经济增长新动能。
着力于融合,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旅润城、以旅兴业,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建设繁荣兴盛的文化强市和高品质的旅游强市。
2024年,六安市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总书记关于旅游发展的重要论述和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因地制宜、分业施策,积极推进跨界融合,会同多家市直部门联合出台交旅、水旅、农旅、体旅等10大融合发展实施意见。为进一步贯彻落实融合发展实施意见,六安市重点遴选市直部门急需推进、重点实施、即将开展的关键工作,形成《行动计划和项目库》,将实施意见年度化、具体化、项目化。
举办品牌化的活动,联合组织参加2025上海“五五购物节·皋品入沪六安周”等品牌性活动,打造“跟着赛事去旅行”品牌,举办中国红岭公路第八届自驾游大会等精品赛事。
建设标志性的项目,推动交旅融合发展,2025年12月,完成霍山县S333太阳乡至单龙寺段(FB级)等3条美丽公路建设。改善区域水环境,丰富水利旅游,加快实施舒城县朱槽沟河防洪治理及5个县区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工程。
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结合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推动太平畈乡王家店村、诸佛庵镇狮山村等乡村旅游村争创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制作发布赏花期预报服务产品,推动白马尖景区气象监测预警基地建设,助推气旅融合。
这一《行动计划和项目库》的发布,为六安文旅产业注入了一股源头活水,将有效引领和推动融合发展。项目库为产业融合提供坚实支撑,通过具体项目,推动一河一桥一路一村成为旅游资源,在全要素、全行业、全过程、全方位、全时空中推动“文旅+百业”“百业+文旅”发展,释放“文旅+N”融合效应,通过发展全域旅游,加快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
立足全域布局,构建文旅发展新格局,以创新驱动为引擎、以融合发展为纽带,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资源整合与价值提升。
六安市将坚持规划引领、科学布局,以全域景区化、景点全域化为目标,推进编制《六安市红绿融合高质量发展规划暨文旅强市建设规划(2025-2030年)》,重点打造大别山、江淮分水岭、主城区、淮河水乡四大片区,构建板块联动、区域协同、业态多样的全域旅游新格局。
在产业融合方面,深化“文旅+”跨界融合,重点培育红色研学、生态康养、非遗体验、乡村休闲等新业态,推动文旅资源向文旅产品、文旅品牌、文旅经济的价值转化。同时,将进一步推动文旅产业与农业、交通、水利、商务、林业、气象等多领域深度融合,实现资源整合、产业联动、流程优化、立体推进、全时覆盖的系统性发展。通过数字赋能、科技赋能、创意赋能,构建智慧文旅服务平台,提升游客全流程体验,最终实现从单一景点旅游向全域沉浸式体验的转型升级。
聚焦改革突破,深化文旅改革动能,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融合发展为纽带、以协同治理为抓手,打通文旅产业的“痛点、堵点、难点”。
将通过构建权责清晰、灵活高效的制度体系,破除部门壁垒与政策藩篱,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以“文旅+”“+文旅”的融合模式,推动文化资源与旅游场景深度交织。
借助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的协同治理网络,整合规划、交通、生态等多领域资源,打破行政壁垒与资源碎片化瓶颈,构建权责清晰、联动高效的文旅发展新生态,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旅游线路互通互联、产业业态融合创新等重点任务落地见效。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加快发展旅游新质生产力,通过文旅讲好交通、农业、商务、水利、工业、林业等产业高质量发展故事,实现各行业、各领域在政策引领、规划布局、资源调配中与文旅发展的同频共振。充分发挥市、县区文旅发展平台公司在资源整合、资产盘活、资金集合、资本运作中作用,将特色资源转化为特色文旅产品。
突出特色优势,释放文旅消费潜力,以品牌塑造为核心、以场景创新为抓手,推动文化和旅游在差异化竞争、沉浸式体验、精准化服务中实现消费扩容与产业升级。
六安市将文旅融合作为旅游供给侧改革的关键路径,全面贯彻《安徽省培育新业态新场景提振文化和旅游消费十条举措》,通过“文旅+百业”多业态融合模式激发消费潜能。联合其他行业部门积极策划系列跨界融合促消费活动,通过业态创新、产品升级、场景出新,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实现“跨界赋能”,助推文旅消费扩容提质升级。
推出系列促消费活动、新型体验场景和主题产品,举办自驾游大会等精品赛事,打造“跟着赛事去旅行”品牌。加快构建“快进慢游、外联内畅”交旅融合体系,建设串联四县三区80个乡镇、53家3A级以上景区的“1+N”大别山风景道体系,持续发挥红岭公路等全国交旅融合典型案例引领价值。依托全市5700多家乡村旅游经营主体,延伸拓展“六安瓜片”“皖西白鹅”“霍山石斛”等三产融合产业链条,做好农旅、茶旅结合文章。通过业态创新、场景再造、产品升级三维联动,实现从资源整合到消费升级的全链条赋能,持续提升文旅产业的经济贡献度和市场竞争力。
着力融合发展,坚持以文化人,提升文旅服务品质,以价值浸润为内核、以体验优化为导向,推动文化和旅游在精神滋养、人文关怀、服务创新中实现内涵深化与品质跃升。
将文化和旅游融合作为推动文旅强市建设的重要抓手,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及旅游价值,打造具有人文精神的文旅产品。以“六安文旅”智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核心,整合全市文旅资源,开发800公里大别山风景道智慧导览系统,为游客提供一站式数字化服务体验。运用VR、AR等前沿技术还原红色历史场景,将红绿资源转化为可体验、可感知、可触摸的沉浸式研学旅游产品,打响“研学大别山、行走的思政课”品牌。
同时,紧抓“文博热”“演出热”等时代热潮,推出“跟着赛事游六安”“跟着非遗游六安”“跟着镜头游六安”等系列产品,吸引年轻群体和时尚人群通过一座馆、一台戏、一场赛了解并喜爱六安。在发展端与安全端良性互动方面,建立起旅游与农业、水利、交通、商务、林业、气象等协同联动的安全管理机制,通过跨部门数据共享和应急响应联动,构建全域旅游安全防控体系。
聚焦服务质量和本质安全,开展“极致服务看六安”旅游安全服务体系化提升行动,营造“人人都是迎客松”“人人都是文旅推荐官”的浓厚氛围,实现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的品质跃升,为游客提供“宾至如归”的温暖体验。
《行动计划和项目库》的正式启动,为六安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擘画了新蓝图。六安市将以此为契机,充分发挥“红绿交融”的资源优势,擦亮“绿水青山红色六安”文旅品牌,扎实做好大别山红绿交融文章,全力打造长三角高品质休闲度假康养旅居目的地和上海市、合肥市最美“后花园”,建设全国知名红绿交融文旅康养基地。
| 采编:王正超 | 校对:闵永燕
| 复审:周 伟 | 核发:张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