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理性战胜眼泪?当我们遭遇到让我们悲伤的事情,我们应该放肆发泄自己的情绪吗?有一些心灵疗愈机构会通过挖掘人童年的创伤让你撕心裂肺,甚至让参与者抱头痛哭来“疗愈”,以为把“悲伤”发泄出来就没有悲伤了,这种想法犯了一个根本性的隐喻错误,把悲伤视为一种物化的多余物,以为扔掉就不会有了。但这并不会消除悲伤,而只是会强化悲伤和自我的软弱无力。有很多研究都发现,发泄悲伤并不会治愈悲伤,正如发泄愤怒不会让人变得平静一样,而相反,这样做大概率会让你变得更加容易悲伤、更易怒,也会让你变得更加脆弱。
因为,在发泄情绪的所谓疗愈中,你不断在自我暗示,自己是无能的,悲伤是有害的,你是需要被“治疗”的。或许有的人确实从治疗的干预中获益了,但是被治疗的人大概率,并不会因此而好转。其实,我们自身远比想象中强大,面对巨大的打击甚至灾难,大多数人并不太需要过度自我反省和自我揭示,一些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建议,最合理的方式或许是默默地“咬紧牙关”,“自愈”之后的自己远远比“治愈”之后的自己强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人遭遇了困境,战争爆发的时候,心理学家们担心精神病人会人满为患,被那些无法应对恐惧的市民挤爆,在当时缺失专业悲伤咨询师的情况下,英国人只能选择自我疗愈,但是事实证明,战后英国人情绪并没有什么问题,精神病的发病率也没什么变化。如果悲伤疗愈只是不起作用可能还好,更糟糕的情况是,这种咨询可能会加剧或者延长人们的悲伤情感,甚至强化自己的无能和软弱。
精神病专家萨利·萨特尔和哲学家索莫斯在一项研究中指出,“沉默与抑制感情远远不会危害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反而有利于健康和提升我们的适应力。” 人们对那些孩子死于婴儿猝死综合症的父母进行了考察,研究他们悲伤咨询的效果。把那些遵守悲伤治疗的准则,有意识地克服丧子之痛的父母,和那些没有遵照这套准则行事的父母进行比照。结果在他们的孩子死亡三周之后,第一组父母比第二组父母经历着更多的痛苦;甚至在18个月之后,第一组父母的情感状况也比第二组父母更加糟糕。从这项研究中可以得出的明显结论就是,遵守悲伤治疗的法则,并没有治愈悲伤而是“强化了悲伤”,它延迟了悲伤自然治愈的过程。
斯多葛主义者如何面对悲伤、死亡等消极情绪,斯多葛虽然尽量避免悲伤,但是悲伤是一种本能和自然的反应,所以,没有必要完全避免悲伤或者克制悲伤,而是要适度。正如塞涅卡说:自然需要我们有一些悲伤,而过度的悲痛却是无用的。斯多葛哲学的智慧是用理性战胜眼泪。
斯多葛主义者应对悲伤的策略主要是:回顾性的消极想象。如果你设想过最糟糕的情况,比如亲人离世,那么一旦真的发生,这种打击也会减弱。而且,因为我们进行过消极想象,因此我们会更珍惜当下跟他们相处的时光。有一个故事,一位禅师有一个漂亮且珍贵的杯子。大师对自己说:“玻璃杯已经碎了。”他喜欢这个杯子,他用它,他把它展示给游客看。但在他的脑海里,它已经破碎了。所以有一天,当它真的坏了,他只是说:“果真如此。”
斯多葛哲学用理性战胜悲伤的核心智慧在于:用理性重新定义情绪的意义,而不是或者强化情绪。悲伤作为自然反应无法完全消除,但可通过 “认知重构” 避免陷入 “自我强化的痛苦循环”。而发泄式疗愈是将悲伤视为 “需要清除的毒素”,通过反复倾诉或哭泣强化受害者叙事,比如认为我是太不幸的,我是软弱的,本质是用情绪喂养情绪;而斯多葛哲学强调理性应对,它承认悲伤存在的事实,比如亲人离世必然痛苦,但用理性审视痛苦的根源与边界,避免让短期情绪遮蔽长期生命目标。
斯多葛哲学家塞涅卡的朋友失去了自己的儿子,三年以来他一直都处于极度的悲痛之中,塞涅卡说,你与其花时间悲痛地想着儿子死去了带走的幸福,还不如想想,如果她从来没有享受过儿子的陪伴岂不是更糟糕。换句话说,与其悲伤失去,还不如感激曾经拥有过,斯多葛哲学称之为:回顾性的消极想象。通过回顾性的消极想象,我们不会把关注点放到失去上,而是更加珍惜曾经我们的拥有,而不需要因为失去而惋惜和遗憾。而事实上,当我们运用理性去反思情绪的时候,情绪就已经被理性思考所替代,让理性掌控我们的情感,让理性成为情绪的主人,而非奴隶。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如果你也有一些关于人生、事业、情感方面的困惑,欢迎留言给我,分享你一份哲学书单和思维导图,让你用哲学的方式分析和应对问题。
下一篇:乐乐到外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