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报道,当地时间5月18日,美国前总统拜登办公室发布声明称其确诊恶性前列腺癌,且癌细胞已扩散至骨骼。这一消息再次将前列腺癌这一威胁男性健康的常见肿瘤推至公众视野。作为发达国家男性肿瘤发病率首位的疾病,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加剧,其发病率也呈显著上升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存在明显种族差异,这一特点正引发医学界的深入研究。
发病率差异大:亚洲人群风险显著低于欧美
数据显示,前列腺癌在中西方国家男性中高发,但不同种族间的发病率差异悬殊。研究显示,非洲裔美国人和欧洲白种人的发病率远高于亚洲人群。
2024年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前列腺癌新发病例达13.4万例,死亡病例数约为4.75万。根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的数据,前列腺癌是美国患癌男性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除非黑色素瘤皮肤癌之外最常见的癌症。据估计,美国每8名男性中就有1人被诊断出患有前列腺癌。
2021年,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报告称,美国当年新增前列腺癌病例23万例。美国癌症协会(ACS)估计,2025年将新增31万例前列腺癌病例。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教授古迪表示,前列腺癌的发生主要有三大因素:
(1)年龄:年龄越高,发病率越高;
(2)人种:不同人种发病率不同,如加勒比地区,美国黑人、犹太人的前列腺癌发病率会比亚洲人高;
(3)家族遗传:前列腺癌中,家族遗传约占10%。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前列腺癌发病率最高的地区是北欧和西欧、加勒比、澳大利亚/新西兰、北美和南部非洲。最低的是亚洲和北非。
尽管亚洲国家缺乏系统的前列腺癌筛查被认为是部分原因,但研究发现,即使在美国等医疗体系完善的国家,亚裔移民的前列腺癌发病率仍显著低于黑人和非西班牙裔白人,且预后更佳。这表明种族差异背后存在更深层的遗传或环境因素。
基因差异主导治疗反应:不同种族用药效果大不同
一篇发表于《白人、黑人和亚洲人前列腺癌患者药物代谢差异的综合特征分析》的研究揭示,不同种族前列腺癌患者的基因特征存在显著差异。
通过对485例患者(含415例白人、58例黑人、12例亚洲人)的转录组学、表观基因组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分析发现:黑人在药物代谢,多西紫杉、阿霉素等细胞毒性治疗耐药性及内分泌治疗抵抗方面比亚洲人更明显; 白人在药物代谢,对顺铂、阿霉素等细胞毒性治疗阻力及内分泌治疗抵抗性高于亚洲人,且部分指标耐药性高于黑人。
国际顶级期刊《Nature》最新研究也指出,中国前列腺癌患者的基因组变化(如41%的FOXA1突变频率)与西方患者差异显著,强调了“基于种族遗传背景的个性化治疗”的重要性。
家族遗传风险突出:有家族史者患病风险翻倍
为什么前列腺癌的发病率会逐年升高?这与其具有显著的遗传易感性有关。2025版欧洲泌尿外科协会(EAU)指南新增“家族性和遗传性前列腺癌”定义:同一家庭连续三代有≥3例前列腺癌患者,或出现≥2例且发病年龄小于55岁的患者,即属于遗传性前列腺癌,其风险显著高于普通人群。
研究表明,这类人群患前列腺癌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2.3倍,患早发性前列腺癌的风险达3.93倍,致死性前列腺癌风险为2.21倍。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泌尿外科教授黄健表示,近年来,医院接诊的患者大部分都是通过 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的检查,即前列腺特异抗原升高而发现肿瘤的。还有一些患者是因为看其他疾病,发现PSA升高,后进一步检查确诊前列腺癌。正是由于前列腺癌有遗传性,因此他建议50岁以上的人群每年做一次PSA检查,而有前列腺癌家属史的人群,初次筛查的年龄可提前到45岁。
癌谱数据敲响警钟:前列腺癌发病率增幅超10%
近十年来,中国前列腺癌的发病趋势呈现出明显的增长态势。根据中国肿瘤登记中心发布的数据,2015年至2022年间,全国肿瘤登记地区前列腺癌的发病率由10.2/10万上升至18.6/10万,2000年至2018年间的年平均变化百分比为7%。这种增长趋势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的变化、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前列腺特异抗原(PSA)等前列腺癌筛查方式的普及应用
在第31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浙江启动仪式上,浙江省最新癌谱数据显示,全省癌症发病率较之前增长9.68%,其中前列腺癌、甲状腺癌、淋巴瘤和肺癌发病率增幅超过10%,前列腺癌增幅最明显。癌症死亡率比较稳定,男性前列腺癌和女性乳腺癌死亡率增幅超过5%。可见,尽管目前我国前列腺癌发病率仍低于欧美,但随着饮食结构变化和老龄化加剧,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前列腺癌防控形势日益严峻。
当然,基于种族和基因特征制定治疗方案,避免“一刀切”式用药。在健康生活方式上要减少高脂饮食,增加运动,降低环境风险因素影响。
总之,前列腺癌的种族差异揭示了遗传与环境因素的复杂相互作用,而我国发病率的上升更提示需加强早期筛查和精准医疗布局。随着研究的深入,“因人而异”的防治策略将成为未来对抗这一男性健康“杀手”的关键。
文| 记者 张华
图| 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