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智慧,就藏在这一个字。
“民以为食为天”,是我们常说的一句话,细碎的光阴,在每天的一日三餐中,不经意就溜走。吃饭,我们大都把它当做是每天固定不变的流程,目的就是填饱肚子,能够维持身体的运转即可。
其实,从古至今,擅于养生的人都懂得饮食的重要性。 在古文中用“喫”这个字,表示进食的意思。拆开来看“喫”字,左边是“口”,右边“契”字 ,意思是进到嘴巴里的,要契合。
契合什么呢?要去契合天时、地利、人和。简单来说,契合天时,要吃当季的;契合地利,要吃当地的;契合人,要吃适合个人状态的。
第一点,与天时契合,饮食要顺应季节,也要顺应时辰。
“天人合一”,是中国人几千年沿袭下来的生存智慧,人存活于天地之间,所作所为就要顺应天道。这个“天”,便是自然规律,天人合一,就是告诉我们,人与自然要和谐统一,吃饭也不例外。
契合天时,也就是要吃当季的食物。有句谚语讲:“春吃芽,夏吃瓜,秋吃果,冬吃根”,随着季节的不同变换,身体的需求不同,饮食的重点亦不相同。
春季万物都在生发,也是人体阳气伸展舒发的节气,所以多吃鲜嫩的芽菜,比如豆芽、荠菜、香椿,有助于疏肝理气,助能量生发。
到了夏季,酷暑难耐,出汗偏多,身体最需要的就是补充津液,所以饮食上就会偏向于选择多汁又清凉的蔬菜瓜果。比如西瓜、黄瓜、苦瓜,都是清热解暑的食材之选;
秋季的特点,就是一个“燥”字,饮食上适宜润肺养阴,银耳、百合、莲子、莲藕,随意怎么搭配,都有助于润燥止烦;
寒冬腊月,冷风逼人,正是收藏的时机,大自然早已准备好了块根类的食物,让你安然猫冬。比如山药、红薯、萝卜,都可以给到身体足够的养料。
饮食不仅要顺应季节,也要顺应时辰。《内经》中说,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虚。早上阳气升发,脾胃状态随着外界阳气逐渐变强,早餐可以饱食;午后阳消阴长,脾胃功能也处于减少的状态,就不宜吃太饱;傍晚时分日落,我们的脾胃也需要休息,所以晚餐吃到不饿的状态即可。
如果你常常是晚餐吃的最丰富最饱,脾胃乃至脏腑功能必定要受损,这个习惯就要下功夫修正了。
第二点,契合地利,吃当地的产物。
我们都知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你长在哪,哪里的物产就最养你,不必要追求天南地北的名贵补品。
如果你出生在广东 ,湿热的气候,凉茶和各种可口的养生靓汤,就是当地人清热祛湿的不二选择。五指毛桃、陈皮、藿香等,都是适合熬汤的好料;
如果你的家乡是四川或重庆,这样的潮湿地带,那去除寒湿的辣椒、花椒,就是每餐必不可少的佐料了;
如果你是典型的北方人,干燥寒冷,各种面食和炖锅就是最惬意的那口了。
所以,不管你出生在哪里,要学会尊重自己脚下的那片土地,大地当下馈赠的,就是最适合你的饮食。
第三点,与人契合,要吃最适合自身的。
不同体质的人,对食物的喜好不同,对食物的感知和反应也不尽相同。同样是吃西瓜,有人几块下肚,解暑生津,酣畅淋漓,有人小心地吃几口,就会腹痛腹泻,坐卧不安;一顿热呼的火锅,有人吃得汗出舒畅,有人却会冒痘生疮。。。
所以听懂身体的信号 ,才会吃得健康,吃得心安。怎么做到这一点呢?最主要的,需要了解自己的体质,需要有细致入微的体察力和觉知力。除了依靠体质测试这样简便的工具来帮忙,也要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比如 ,少点外卖,少下馆子,少吃速食和预制的饭菜来应付自己的身体。
了解了自己的体质以后,就可以在一日三餐中,有针对性地来给自己的身体纠偏,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嘛。
对照自己的体质来“吃”,坚持下来,你便会有意外的收获。比如:平时湿气较重的,煮粥或煮饭时加一把薏米,做各种面食的时候,面粉里加两勺茯苓粉,可为消除湿气助一臂之力;如果肾虚腰酸腿软,每日早餐,为自己加上一颗核桃杜仲煮鸡蛋,满足味蕾的同时,为缓解身体的不适多了一分助缘。
阴虚体质的话,每天抽空来一勺桑葚膏,一天的滋养便有了保证;如果你咽干口燥,大汗淋漓,那一碗清澈的粳米汤,会帮你补回丢失的津液;如果是虚火上串引起的各种上焦火热肿痛,煮一壶黑豆水,就能解决;还有减食为药,食瘀,湿热,等等饿两顿就是药。。。
只要你足够用心,这样的灵感会随时闪现在你的每一餐里,为你的健康和幸福加分。
总之呢,吃的智慧,就在于一个字“喫”,浓缩了古人无尽的智慧,老祖宗告诉我们:吃东西要契合自然之道,才是正确的饮食观。
食物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只有适合与不适合。健康饮食最重要的原则就是顺应 ,既要顺应外界的环境 ,更要顺应自身的状态。
匆忙的日子里,愿你我都能放慢脚步,在一日三餐之中,把心安住,在四季的流转里,把短暂的美好定格住。
温馨提示:每个人身体情况不同,文中或方法及观点仅供学习与参考,如需借鉴请在专业中医指导下进行!切勿盲目用药或尝试!若遇紧急情况请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