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是方文山笔下“天青色等烟雨”,是位于江西与安徽之间的江南小镇。近两年,它更摇身一变,成为年轻人旅行清单上的 “必打卡地”。甚至还有数以万计的年轻人选择成为“景漂”。有人租下一间小工作室,将天马行空的创意揉进陶泥;有人开起民宿,与南来北往的游客分享这座城市的故事,把景德镇当作人生新旅程的起点。这座小城究竟藏着怎样的魔力?
而这一次,跟随腾讯新闻出品的景德镇历代青白瓷文物修复展览项目系列纪录片《唯我青白》一起走进千年瓷都景德镇。节目首期将在5月23日上线腾讯新闻、微信视频号。
一部中国陶瓷史,半卷峰峦在景德
节目是在2024年“唯我青白”景德镇历代青白瓷文物修复展览项目背景下,聚焦六位风格迥异、怀揣不同修复技艺的古陶瓷修复师。其中既有生长在景德镇古陶瓷金缮修复师江镇,用细碎的金箔巧妙填补瓷器裂痕,让残缺的文物重获新生。也有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古陶瓷修复)代表性传承人江员发,从父辈手中接过网刷修复技艺,几十年如一日地与修复打交道。
景德镇古陶瓷修复师梁艺沅则结合3D打印技术与博物馆修复,让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碰撞出新的火花。景德镇学院古陶瓷修复教师王勇强,不仅自己钻研修复技术,还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给年轻一代。远道而来的山西博物院陶瓷文物修复师续凯,作为全国技术能手,曾修复近万件瓷器,他始终秉持 “做好文物医生” 的修复理念,在修复中保留文物的岁月痕迹。更有古陶瓷修复专家于爱平,带着她独创的无痕修复技术与她的学生们共同完成多件青白瓷文物修复。
一件件破损的青白瓷文物,在修复师手中重获新生。
青白瓷,景德镇的立镇之瓷
青白瓷,也叫“影青”“隐青”“映青”,因其釉色介于青白之间得名,是宋代景德镇窑的代表品类。青中泛白、白中透青,质感温润如玉,恰似雨过天晴后天空的颜色,又有 “假玉器”“饶玉” 之称。北宋时期,景德镇窑工们在不断尝试中,烧制出了这一巅峰之作。它的胎质细腻洁白,釉面莹润透亮,轻轻敲击,便能听见清脆悦耳的声音,仿佛穿越千年的回响。青白瓷不仅以其独特的美感惊艳世人,更为后来的青花瓷、彩瓷奠定了坚实的工艺基础。
从金缮的金箔闪烁到3D打印的精准复刻,纪录片《唯我青白》以多维视角展现修复工艺背后的文化密码。观看《唯我青白》,不只是欣赏文物修复的神奇技艺,更是一场与历史的深度对话。
六位修复师专心致志全神贯注,手持修复工具完成青白瓷文物从碎片清理、碎片拼接、补缺复形到上色打磨的修复全流程。当古老的青白瓷釉色在现代镜头下重新闪耀,我们能清晰地看到文物修复背后严谨的科学原理:不同材质的粘合剂如何配比才能既保证强度又不损伤文物,3D 扫描建模怎样精准还原缺失部分的形状。更重要的是,我们能真切感受到修复师们对历史的敬畏之心,以及他们传承文化的坚定信念。当青白瓷的釉色跨越时空与当代对话,修复师手中的工具正书写着新的传承篇章。
景德镇古陶瓷金缮修复师江镇:金缮最大的一个魅力是面对错误并不是直接否定掉,会去接受这个过失,重新找到新的存在状态。
景德镇古陶瓷修复师梁艺沅:好多次好多次就在确认,我还能不能找到比陶瓷更热爱的一个职业,我应该是很难找到。
古陶瓷修复专家于爱平:1972年开始修复,到现在 52 年。可能前世就是一个瓷器修复的人,一看到修复,我的眼睛也好了。
王勇强: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路要走,并不一定说他们非得以后都去从事修复行业,当真正掌握了这门修复技术以后,这都是他自己本身拥有的一项技能。
续凯:现在更多的责任不在于修复多少文物了,而是以我作为一个例子,让新的修复师少走我们当年的弯路,能够踩着我们的肩膀,将来超越我们。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古陶瓷修复)代表性传承人江员发:我最终的一个目标,希望年轻人从事陶瓷修复,虽然是很苦很累,要耐心,但是有快乐,还有成就感!
景德镇陶瓷文化,千年生生不息
文化遗产的保护从来不是将文物封存于展柜中,而是让更多人聚在一起去了解,去交流、去产生更多的碰撞,然后去学习、去创新、去传承。正如景德镇历代青白瓷文物修复展览一样,齐聚景德镇湖南会馆共同交流灵感,感受真实宋代生活与中式美学,同时让千年瓷都焕发出新的活力。而纪录片《唯我青白》也将力图打破公众与青白瓷文物之间的隔阂,让景德镇千年陶瓷文化走进公众的生活,让希望更多人参与到文物保护的事业中来。
5月23日,跟随《唯我青白》的镜头走进景德镇,穿越千年窑火,看一件件残破的青白瓷如何涅槃重生,见证文物修复的奇迹时刻,共同寻找传统文化传承的时代密码。 在这里,你不仅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更能感受到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创新,这或许就是景德镇成为国内游新顶流的真正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