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吴京和其他演员一起拍摄了电影《攀登者》,这部作品以艺术化的方式再现了我国首次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艰难历程。事实上,由于攀登珠穆朗玛峰的难度极大,早期在中国与尼泊尔进行边界谈判时,尼泊尔曾因认为中国无法登顶而否认中国对珠峰的主权。最终,经过中国领导人的高瞻远瞩以及登山运动员们的拼死努力,尼泊尔最终同意了中国提出的边界划线方案。
回望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依然要向那些为了国家毫不犹豫地献身的英雄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如今,绝大多数中国人都知道,世界的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坐落在我国西藏。2020年底,国家有关部门公布了珠峰的最新测量高度:8848.86米[1]。
地质学家的研究表明,珠穆朗玛峰所在的喜马拉雅山脉,约6500万年前由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而成。至今,印度洋板块仍在不断向北移动,喜马拉雅山的高度依然在以每年0.7毫米的速度上升。然而,长期生活在山脚下的藏族先民和印度次大陆的居民,由于缺乏足够的技术和工具,无法精确测量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他们只能远远地仰望这座雄伟的山峰。藏族人民将珠穆朗玛峰称为“珠穆朗玛”,意为“女神第三”;古代尼泊尔人则称其为“萨加玛塔”,意为“天庭的高山”,并在山脚下修建了寺庙。在这两个民族的宗教信仰中,喜马拉雅山脉的各座山峰都被视为神圣的存在,珠穆朗玛峰更是其中的至高神祇。
元朝以后,西藏成为中国的一部分,但中央政府未能有效直接管理这一地区。而处于农奴制的西藏地方政府对边境地区的管理能力较弱,这为后来的中国和印度之间的边界争议埋下了隐患。同时,尼泊尔在历史上长时间并非独立国家,甚至曾经是中国的藩属国。因此,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尼边界问题并未得到过多的关注。
1955年,中国与尼泊尔正式建交,才发现两国之间的边界并没有清晰界定,只有沿喜马拉雅山脊的传统习惯线,无法被双方接受。事实上,新中国成立后,与大多数陆地邻国都面临类似问题,中国政府一直主张通过友好协商解决争议。然而,未曾料到,珠穆朗玛峰的归属竟然成了谈判中的一道难关,导致两国政府在这一问题上耗费了数年的时间。
1956年2月,尼泊尔首相阿查理雅首次提出,希望通过谈判将传统习惯线转变为正式的边界线。此时,国内却有声音主张将珠穆朗玛峰完全划归尼泊尔。1957年1月,周恩来总理访问尼泊尔时,明确表示两国之间的友好合作对于这一地区的和平至关重要,尼泊尔政府也表示愿意通过谈判解决分歧。但尼泊尔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政治局势,使得它难以独立于印度,后者希望两国因边界争议长期对立,以便维护自己的影响力。与此同时,西方国家在冷战背景下也时常在这一问题上煽风点火,希望尼泊尔保持对中国的强硬态度。
根据国际惯例,对于争议地区的划界问题,一般会依据谁最早发现并将该地区标绘在地图上。早在康熙时期,清朝就派遣了两名技术人员前往西藏,绘制了当地的地形图。《皇舆全览图》中明确标注了珠穆朗玛峰的位置以及当时掌握的地形信息。那时,尼泊尔尚未完全独立,无法拥有与清朝同等的资料。因此,中国代表认为自己在谈判中占据了有力位置。出乎意料的是,尼泊尔代表回击道:“你们中国人至今未能登上珠峰,凭什么说珠峰属于你们?”
这一问题令中国代表感到震惊,也确实是一项客观事实。尽管1953年尼泊尔人丹增·诺尔盖与新西兰登山家埃德蒙·希拉里通过英国提供的装备成功从珠穆朗玛峰的尼泊尔一侧登顶,但西方登山者最初的目标是通过西藏一侧进行攀登。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探险家曾多次尝试从西藏北坡登顶。然而,由于珠穆朗玛峰北侧气候极为恶劣,冬季寒冷刺骨,地形复杂,西方探险家最终认定从北坡登顶几乎不可能。高原上的气温极低,天气变化莫测,积雪和冰川构成了极大的障碍。
面对这一僵局,毛泽东主席提出了一个具有远见的方案:两国完全可以共享珠穆朗玛峰。具体来说,珠峰以山顶为界,南侧归尼泊尔,北侧归中国。这一提议令尼泊尔政府感到震惊,他们没有想到问题竟然能够这样解决。实际上,即使到今天,双方的边防部队也无法越过珠峰互相活动,因此以珠峰为界最为合理。然而,尼泊尔政府坚持认为攀登珠穆朗玛峰是尼泊尔的专属,要求所有登山者必须持有尼泊尔签证。
中国政府当然无法接受这一要求,最终达成的协议是:中国可以从北坡登顶,尼泊尔则接受毛主席提出的划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