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深化继续教育学分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人社发〔2024〕12号),自2025年1月1日起,全国范围内实施继续教育学分合并制度。该政策旨在优化专业技术人才知识结构,强化继续教育的规范性与实效性。现将政策要点与执行细则明确如下:
一、政策适用范围与区域差异化执行
2025年学分合并政策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的28个地区全面实施,包括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省份。西藏、新疆、雄安新区三地因区域发展特殊性,暂按《关于部分地区继续教育政策过渡期安排的通知》(人社办发〔2024〕35号)执行差异化规则:
西藏自治区:保留地方学分体系独立性,国家级学分可按1:1.5比例兑换为地方学分;那曲、阿里地区基层医护人员的藏医药课程可替代50%的国家级学分要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油气、棉纺等支柱产业相关课程保留二类学分独立性;喀什、和田地区延迟至2026年执行合并政策。
雄安新区:试点“学分代币化”改革,参与新区数字医疗建设项目可获取数字学分(DC),1DC=1.2国家学分,并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全流程存证。
二、学分合并核心规则与转换机制
学分池整合
原一类(国家级)与二类(地方级)学分统一纳入“继续教育总学分池”,但实施差异化权重:
国家级项目学分权重上浮30%(例:原8分课程合并后计10.4分);
地方二类学分跨省使用时,按“来源地经济系数×0.6”折算(依据《省级经济系数核定标准(2025版)》)。
专业领域限制
医疗、教育等核心领域执行更严格的专业锁定:
临床、护理等专业人员需确保70%学分来自本专业国家级项目;
跨领域选修仅限国家卫健委、教育部备案的“交叉融合类课程”(如《医疗人工智能伦理》《智能教育技术应用》)。
合规性审查
所有学分需通过“全国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平台核验,并满足以下条件:
国家级课程备案号需包含“CME-国”“CEA-国”等标识;
地方课程需附省级人社部门电子签章;
区块链存证学分需同步至国家政务链节点。
三、对医疗从业者的影响与应对要求
基层医疗机构人员
受国家级学分获取渠道限制,县级以下医护人员需通过以下路径达标:
参与“国家卫健委基层医疗能力提升工程”指定项目(每年开放5万个名额);
组队申领“继续教育扶贫专项学分包”(5人以上团队成功率提升至65%);
2024年存量地方学分需在2025年3月前完成跨省折算申报,逾期自动失效。
高级职称申报人员
副高及以上职称晋升者,须满足:
40%以上学分来自本专业国家级学术会议或科研项目;
提交3年内持续参加继续教育的学时轨迹证明(年均不少于90学时)。
跨区域执业人员
在西藏、新疆等政策豁免区执业的医护人员,需注意:
离藏后地方学分按60%折算为国家级学分;
新疆产业类学分仅限本省使用,跨省申报需重新核验。
四、监管措施与违规处理
根据《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人社部令第31号)修订案,2025年起实施以下监管机制:
技术监控
国家级、省级继续教育平台全面接入“全国学分区块链存证系统”,实时追踪学分获取与使用轨迹;
雄安新区试点“学分智能审计模型”,对异常学分获取行为(如短期高频刷分)自动预警。
稽查处置
对伪造学分、违规套取学分等行为,按《继续教育违规行为处罚办法》处理:
个人:取消3年内职称晋升资格,纳入专业技术人才信用黑名单;
机构:撤销课程备案资质,处10万-50万元罚款。
2024年国家卫健委专项稽查数据显示,全国查处虚假学分案例4200余起,涉案金额超2.3亿元。
五、组织实施与政策衔接
过渡期安排
2024年12月31日前,各省需完成存量学分清理与折算系统对接;
2025年6月30日前,西藏、新疆等政策豁免区需提交区域执行方案修订稿。
配套支持
开通“12333-7”继续教育政策专线,提供属地化规则解读;
国家开放大学等官方平台提供《学分合并操作指南》及模拟计算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