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梅县区南口镇侨乡村,大伙儿都知道,它因华侨众多而得名。侨乡村是一个有5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也是第一批获评“中国传统村落”荣誉称号的古村落,趁着入选“百千万工程”典型村的契机,侨乡村利用它古色古香的建筑与当地农业进行碰撞,擦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活力,当地村民也热情地邀大伙来打卡呢!
侨乡村的“崛起”,主要是靠男性村民出洋打拼,经商攒钱,寄回家乡买田建屋、办公益事业,形成名副其实的侨乡格局。如今,村里的华侨已经繁衍数代,分布于世界54个国家和地区。华侨、港澳台同胞经商致富后,不忘根本,先后在家乡建造围龙屋上百座,村庄因此成为“中国最典型的客家民居古村落”。
这个时节走进梅县区南口镇侨乡村,遍地金黄的油菜花海已经更换上了“夏装”,近250亩绿意盎然的稻海正迎风肆意生长。
梅县区南口镇侨乡村党总支书记潘增明:这些田地都是从我们村民那里流转过来的,我们引进嘉园农业公司在这里种香米,现在村民地租有收入,务工也请的是我们侨乡村的村民,村民收入都是比较高的,冬闲时种油菜花吸引的游客,村民的农副产品就好卖。
侨乡村主要经济支柱是农业,油菜花、水稻、火龙果种植,南口豆干等特色美食都是侨乡村的优势农业资源,在“百千万工程”推动下,南口镇聚焦典型镇村建设,力促现代农业和乡村文旅深入融合发展。
这个位于村子中心的开心农场就吸引了不少外来游客前往打卡。网红小火车、田园大冲关、PK碰碰球、徒手抓鱼、抓鸭,各种欢呼声和尖叫声让村子变得活力四射。
开心农场隔壁的自在楼网红咖啡厅已经入驻村里七八年了,店主叶子告诉记者,从楼下的黄泥路到水泥路再到柏油路,从晚上摸黑出行到路灯点亮村庄,农旅园灯光秀点缀村子,近年来,自己见证了侨乡村不断升级蝶变,如今,不仅自己更爱这个村子,也越来越多游客喜欢上了这座古村落。
村书记潘增明告诉记者,自入选“百千万工程”典型村以来,镇村更注重从里到外打造。
沿着平坦的柏油路往村中走,随处可见建筑风格多样、各具特色的百年客家围屋,潘增明带着记者走进梅州著名侨胞潘祥初创建的“南华又庐”说,南华又庐是典型的客家围屋结构,占地一万多平方米,房屋的中轴线上分别是上、中、下堂,有一百多间房,大小厅堂十几个。各厅堂既独立又连体,亭台楼阁俱全。
侨乡村的不少围龙屋建筑在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和客家建筑艺术的同时,对客家建筑艺术起到了丰富和发展的作用,侨乡村俨然是个客家古民居建筑博物馆,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观光探访。
在路过村中的一座老屋时,记者便被庭院里雅致的各种盆景吸引了。正在门坪修枝的村民谢先生自豪地告诉记者,自己家的院子可是被评选为“美丽庭院”,并获得了二等奖。
在“百千万工程”的引领下,村子不仅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村子里的人气越来越旺,通过农文旅相融合发展,村民们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在这片古村落里,在这一座座百年老屋里,通过村规民约、举办好家风、美丽庭院评选等活动,文明风尚飘散到村子的每个角落,种落在每一个村民心中,热情的当地村民们也热情地邀请大伙前来侨乡村游玩做客。
“百千万工程”引领着侨乡村不断蝶变,让这片古村落更加蓬勃活力,村民们的人居环境也随之变好,日子也越过越红火。周末有空,不妨邀上三五好友一起感受侨乡魅力。
《民生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