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梦路上,大学生常面临学业、社交等多重压力。每年5月25日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以“5·25”谐音“我爱我”为号召,提醒学子关爱自我、关注心理健康,以积极心态拥抱成长。
大学生肩负家庭与社会期待,处于成长转型关键期,学业竞争、身份认同等压力易引发心理问题,但部分学生存在认知误区,忽视心理困扰。亟需社会、高校、家庭与学生自身共同努力,打破偏见,构建支持体系,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一、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有哪些?
1.环境适应问题:这在刚入大学的新生中较为常见。新生来自全国各地,异地求学面临着文化、风俗习惯等生活环境的改变,加上每个人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学习基础等差异也很大,来到大学后面临着全面的调整适应。由于自我调适能力和心理准备不足,很多大学新生不能很好地应对学业或同学关系问题,产生诸多矛盾与冲突,容易引发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和敌对等。
2.学习压力问题:学业成绩差是引起大学生焦虑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大学生在学业方面是同龄人中的优秀者,但由于大学学习与中学存在很大不同,很多学生存在学习问题,可能会产生注意力不集中、丧失学习兴趣、记忆力下降、效率低等现象,甚至会出现考试焦虑、紧张、惧怕和厌倦等症状。
3.自我认知问题:完善自我意识和建立独立人格是大学生重要的心理发展课题,在此过程中,有些大学生不能客观的认识和评价自我,造成自我评价过高或者过低的认知偏差。错误的自我认知和客观现实之间的差距,有时会引起他们的自我否定、焦虑烦躁以及对环境的不适应。
4.情绪管理问题:大学生处于青春期,情感丰富强烈,情绪起伏波动大,缺乏对情绪的管理能力。在外界刺激下,容易激起愤怒情绪,不能理性地处理事件;情绪平复后,又后悔万分。持续而严重者可能会引起抑郁症状,感觉生活没有意义、精力下降和强烈的无助感,甚至产生自杀和伤害他人的意念,甚至会付诸行动。
5.人际关系问题:大学就是一个浓缩的小社会,人际关系比中学时复杂很多,师生关系、舍友关系、同学关系以及社团成员关系等,都需要大学生合理处理。在人际交往中,有的大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和沟通能力,有的过于自我中心和挑剔别人,容易出现人际冲突;有的大学生在交往中容易自卑、害羞和戒备心过重,出现交往恐惧问题。
6.就业压力问题:进入毕业季的大学生将会面临毕业、就业的问题。由于缺乏对社会就业环境的客观认识和自我认知,往往择业之前盲目乐观,被拒后消极悲观、烦躁、焦虑、怨天尤人,甚至轻生。
二、如何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1.提升心理健康意识和心理调节能力:大学生是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主体,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健康观,主动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正确认识自我和接纳自我,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情绪状态,养成良好的适应能力和顽强的意志,培养完整和谐的健康人格。其次是要主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掌握识别心理问题和自我调适的方法。还要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丰富生活体验,增加社会阅历,提高挫折承受力和社会适应力。当遇到心理问题时要学会及时寻求帮助,必要时接受专业心理辅导。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服务:高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之中,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素质训练、心理问题评估、心理咨询辅导等多种途径和方式,为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心理调适能力、解决心理问题提供全面的帮助和指导。
3.建立广泛的心理支持系统:及时专业的心理支持系统在帮助大学生应对心理问题,特别是应对心理危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家庭和学校要通过热线电话、网络平台、亲情关怀、朋辈互助等方式为大学生提供及时的心理援助,高校还要注重建立专业的危机干预和转介机制,使大学生在遇到心理危机时能得到专业支持。
心理健康需日常维护。若出现持续情绪低落、失眠焦虑、注意力下降等问题,可先尝试规律作息、运动倾诉;若未见改善,及时向学校心理健康老师或专业机构求助。主动求助是爱自己的体现,让我们携手成为大学生心灵的守护者,助力他们在人生航程中穿越迷雾,驶向更广阔的未来。
【专家简介】
陆奕庭: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三病房负责人,副主任医师,二级心理咨询师。担任白求恩精神研究会分级诊疗委员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精神卫生康复专业委员会会员,辽宁省生命科学学会精神医学分会委员。擅长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的诊断和治疗,尤其擅长青少年厌学、社交恐惧、情感障碍、强迫障碍的认知行为心理治疗方面的干预与治疗。